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

卫星影像的公开与泄密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过去一直极为神秘的军用间谍卫星影像渐渐向民间开放,国际上近年又在军用卫星的基础上发展出一批高水平的民用卫星推向市场。卫星影像普通平民也可以一睹为快。但是最近互联网上大量公开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从而引发了是否泄密的争论。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能看到什么?

光学影像卫星沿其轨道运行时,一般只能获得卫星下方一定范围内的影像,其中卫星运行到其轨道近地点时,拍摄正下方的影像分辨率最高。所以,每一颗影像卫星都有它的最高分辨率。但由于倾斜拍摄或与地球距离大于其近地点,卫星拍摄的多数影像的分辨率远远小于其最高分辨率。

此外,卫星经过目标区时,如果空中正好有云或严重大气污染以及人工烟雾遮蔽,那么卫星就很难获得地面的清晰影像。

从空间观察地面,人眼在约200公里高度的飞船上只能看到河流、公路、大坝等大型地标,眼睛好的还能看到长城。因此据说前苏联的飞船上曾配备过大倍数的望远镜,供航天员观察地面。

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采用光学影像卫星获取地面信息。这些卫星拥有特长焦距相机,焦距都在2米以上,目前最大焦距已长达6米,因此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照片。例如Google“卫星地图”上的分辨率大约为1米;美国用最先进的军用间谍卫星可拍出最高0.05米高分辨率的影像。其实,分辨率30米的侦察卫星就可以发现港口、基地、桥梁、公路或水面航行的舰船等较大目标。3~7米分辨率就可以发现雷达、小股部队、导弹基地、指挥所等较小的目标。1米分辨率的Google“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建筑物和道路以及汽车。可以指出我们办公室的位置,甚至可以看到天安门广场的游人。当然也可以看到航空母舰、飞机、坦克。至于美国最先进的军用间谍卫星最高0.05米分辨率的影像,足以看见地面上的士兵手中的枪。

需要说明的是,分辨率是指在影像中,将两个物体分开的最小距离,而不是能看到的物体的最小尺寸。例如1米分辨率影像,就是说两个人相距1米以上时,在影像中就可以看到分开的两个人,当两个人距离小于1米时,两个人的影像将合为一体,在影像中只能看到1个点。但是1米分辨率的天安门广场影像中,完全可以看到垂直投影尺寸远小于1米的人,还有约0.1米宽度的马路分道线,有时甚至可以看到更细的高压电线。总之,无论人眼观察,还是侦察照片,或是雷达侦察图像中,哪怕很细小的线状目标都远比较大的点状目标容易发现。

当然,从卫星影像上仅仅发现目标还远远不够,往往还需要具体识别出目标军或民的身份,以及目标的型号,甚至当前状况。例如,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全国的公路上可能有数万的各种车辆,美军必须依据卫星或航空侦察照片,从民用车辆中识别出坦克和其他军车,并判定他们完好地保有战斗力后才能够加以攻击,毕竟富裕的美国也没有足够多的导弹来炸毁所有这些车辆。

具体地识别出军用飞机、车辆及其型号,需要有3~0.3米的分辨率的影像。还需要大量的高度专业的判读人员。由于判读力量不足等原因,美军也只能对伊拉克部队集中的地区的目标实施详细的识别分析,所以,可能有几千零散地散布在荒野和民用车辆中的伊拉克飞机,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没有被识别出来,自然也就没有遭到轰炸,结果大量武器完整地保存下来被美军缴获。

公开的卫星影像是否泄密?

谷歌地图

本来,高科技、高成本的卫星影像技术就是为军事用途而发展起来的。所以网上公开卫星影像,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军方强烈反应。在中国的所有正规出版发行的民用地图上,是绝对不会出现军用设施和隐蔽建筑的。而目前网上公开的卫星影像上,所有的秘密都暴露无遗,人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些军用设施和秘密设施。

有人认为,网上公开的卫星影像一旦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将是很危险的。空军某部场站的保卫人员看到卫星影像时说:“这是典型的泄密!”对此,有关网络公司很不以为然。他们表示,网上公开的卫星影像都是从“公共渠道”获得的,比如向世界各地的卫星影像供应商购买,向美国政府部门购买等,他们强调说公司没有使用任何“机密信息”,当然也不承认泄密问题。

不过人们注意到,几乎所有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均来自美国,美国在战争和武装冲突期间,总是采取完全封锁卫星影像的措施,防止其作战对手以及潜在对手获得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信息。同时,美国方面在向有关公司提供卫星影像时,已经抹去了许多在美国国内和国外的重要军事基地,以及美国政府重要建筑影像。这样,对美国来说,网上公开经过删减的卫星影像,基本不会泄露美国的重要秘密。一般也不担心出现恐怖分子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查清美国重要目标内部的布局,甚至岗哨、巡逻队情况,并发动恐怖袭击的事情。然而,美国却几乎无保留地公开了其他国家的军事基地和政府重要建筑影像,如克里姆林宫和中南海内部的影像在网上均清晰可见。这样,美国就给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反恐怖袭击造成严重隐患。

卫星影像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绘制地形图。这包括指挥作战的普通地形图和引导巡航导弹的高精度三维影像图。1991年海湾战争前夕,美军中央司令部在制定对伊拉克、科威特的空中打击方案时发现,他们手上只有20多年前的旧地图,难以引导部队作战。于是,美军立即启用卫星,用它拍摄的多光谱图像资料绘制了战区的最新地图,对道路、桥梁、机场、工厂、发电厂、核化工厂等目标进行了准确标注。成为美国各军种攻击时的关键助手。

另外,美军在近十多年的战争中大量使用,并高度依赖“战斧”式导弹,该弹采用的是惯性导航、地形匹配与末端数字景象匹配区域相关的制导方式。巡航导弹进入目标区之后,末制导装置通过弹头的实录摄像与事先存储的,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经计算机处理生成的目标高精度三维影像图做对比,只有这样巡航导弹才能修正航向,精确击中目标。所以,获得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是巡航导弹精确击中目标的前提。

本来,称霸世界的美国不必担心其他国家利用这些网上公开的卫星影像引导导弹无端攻击美国。然而,美国方面在公开影像时,仍坚持抹去了美国国内及海外重要目标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这样就可以保证美国重要目标不会成为卫星影像公开行动的受害者。显然,美国对自身的保密和安全还是格外重视的,并不是像美方自己所说的那样完全开放。

目前,使用卫星探测别国领土是完全合法的,同时,还没有听说国际上有相关的规定或者公约限制别国网站把卫星影像放到网上,无法限制国外的卫星影像上网。不过,如果俄罗斯同样在网上大量公开美国国内及海外重要目标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必然会给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反恐怖袭击造成严重隐患。美国估计会有所反应,也许双方谈判之后,均抹去网站上公开的对方重要目标的影像,互相保证安全才是双赢之道。(文/人民网 远林)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Firefox使用技巧集锦

本文将介绍一些Firefox浏览器的使用技巧。

Firefox 使用技巧之一──最小字体

浏览某些字体比较小的网站时,总得Ctrl++或者Ctrl+鼠标滚轮来放大字体。总是这样,不觉得麻烦吗?设置了Firefox的最小字体后,你就再也不用调整字体大小了。

在Firefox的主菜单Edit -> Preference -> General -> Fonts & Colors(Windoz下在Tools -> Options)里面可以对不同编码的字体设置字体及其大小,Minimum Font Size一项就是设置最小字体的。我习惯远离显示器,所以喜欢大字体。我把能够用到的编码:UTF-8,Simplified Chinese等都设成了18 pixels.打这以后,网页里小于18的字都按18显示,再也不用手工放大了──很方便。

不过,这样做的一个缺点是:小于18像素的不同大小字体放在一起就没有了大小的对比,因为都显示为18大小了。

Firefox 使用技巧之二──选择好看的字体

我的Debian里面拷贝进去了simsun.ttf这个字体,Firefox默认的中文字体就是这个。但是simsun在字体较小时锯齿效果很明显,很丑,因为simsun不支持抗锯齿(anti aliasing)。在Firefox的主菜单Edit -> Preference -> General -> Fonts & Colors里面可以对不同编码的字体设置字体。我把中文字体分别设置为Serif: STSong, Sans-serif: STZhongsong, Monospace: STXihei.用STSong,即使再小的字号也不会有锯齿,效果很好,我一直用它。

Firefox 使用技巧之三──任意缩放文字大小

在IE浏览器中,我们只能对文字的大小进行五个级别的调节,但是在Firefox中,我们可以任意地缩放文字的大小。操作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点击菜单“查看→文字大小”,在子菜单中就可以看见放大、缩小和正常三个选项,点击相应的选项就可以了,而且还可以用快捷键来快速的设置。

Firefox 使用技巧之四──备份插件

Firefox的插件默认安装在C:\DocumentsandSettings\用户名\ ApplicationData\Mozilla\Firefox\Profiles中(WindowsXP系统),把该文件夹中的内容备份出来,需要时只需将其复制到此文件夹中即可恢复插件。

Firefox 使用技巧之五──让临时文件搬家

在Firefox的地址栏中输入“about:config”,在页面中右击鼠标,选择“新建→字符串”,新建一个名为browser.cache.disk.parent_directory的首选项,并将其值设置成新的存放文件夹。

原载:CSDN

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中文版发布

今天,收到Google发来的一个消息,说针对Firefox用户的Google工具栏中文(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3.0 Beta版已经发布了,于是我就开始下载试用一个看看。

Firefox版本的Google工具栏下载地址参见Google工具栏网站,我访问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点“同意并安装”之后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出现拦截了安装的消息,卸载原先的2.0版本后再安装,还是没有反应,看来不是我本地FireFox环境有问题,就是安装页面有问题,试了一下老版本的安装页面,可以安装。

没办法,我只好查看源文件,找到了3.0版Toolbar的安装文件地址,直接放到地址栏,终于可以安装了。

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

安装还算顺利,最后出现了安装结束的界面,界面默认的搜索引擎是“中国(.cn)”的地址,不过我还是喜欢使用.com的地址。大致看了一下设置界面,和IE版本的工具栏4.0几乎一模一样,可惜发布的时间比IE版本的工具栏慢了好几个月。

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

安装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我在IE中也安装有Google工具栏,我发现FireFox的这个Google工具栏会自动将我在IE里的一些设置复制过来,比如下面的图标中,那个百度搜索的图标是我在IE里单独设置的,但是FireFox没有设置却也自动有了这个图标。

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

由于其全部的功能和IE版本的几乎完全一样,而IE版本的Google工具栏我以前介绍了很多,因此这里我就不再罗嗦介绍了,关于详细的Google工具栏技巧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我的Google工具栏的这个栏目。

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

下面是Google公关人员发来的关于此事的新闻稿,该文章不代表本Blog的观点和看法,供参考。

针对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3.0中文版发布了

今天,Google(谷歌)发布了针对Firefox用户的工具栏中文(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3.0Beta版。最新版本的工具栏增添了定制按钮和网络书签的新功能,使得Firefox的用户可以拥有和IE用户一样的工具栏功能。自此,Firefox用户的搜索体验将更为个性化。

所谓“定制按钮”就是用户点击自己工具栏上的按钮,即可访问、搜索自己喜爱的网站,并获得网站最新的RSS/Atom feeds.例如,热衷于新闻的人可以把他们喜欢的新闻网址添加到工具栏上,点击这些按钮,用户就能从工具栏上直接浏览这些网站最新的标题新闻。

在新版本的Google工具栏上,用户还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网址建立书签,并通过简单的操作为书签分类。举例说,如果用户在工作时定制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并打算随后阅读,那么他只需要通过登录Google帐户,在家里的电脑上就能轻松找到之前定制的这篇文章。这项功能是为方便用户在不同电脑上的使用而设计的,书签被保存在用户的 Google帐户里。

Google工具栏是备受用户喜欢的一款免费软件。通过Google工具栏,用户无需先打开Google主页就可以在工具条内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它旨在帮助用户最便捷地搜索到所需信息,让Internet变得更易于使用。

除简体中文外,针对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3.0 Beta版提供其它25种语言的支持。在这次发布中,Google新添了英国英语,阿拉伯语,保加利亚语和希腊语等四种语言。最新版的Google工具栏支持Windows XP/2000 SP3+,Mac OS X 10.2+ or Linux。

谷歌浏览器Google Chrome的使用率分析

根据我的Google Analytics(谷歌分析)的数据统计,九月二日,浏览月光博客的IE用户占88%,Firefox用户占10%,在谷歌浏览器发布之后的九月四日,IE用户减少到82%,Firefox减少到8%,Google Chrome用户占了6.57%,仅仅发布一天就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

TechCrunch的数据显示Chrome的用户也达到了6.23%,不过TechCrunch上的IE和Firefox用户数据挺令人吃惊的,其报告显示Firefox用户占据57%,而IE用户仅23%,Safari用户也达到8.81%,看来这就是西方用户和中国用户的区别了。

以下是月光博客在谷歌浏览器发布前后的用户数据统计图表:

谷歌浏览器Google Chrome的使用率分析

月光博客九月二日Google Analytics数据

谷歌浏览器Google Chrome的使用率分析

月光博客九月四日Google Analytics数据

Google中国的开发者网站发布

据Google黑板报报道,Google Code新推出了中文版的开发者网站,为中国的程序员开发者提供了大量Google相关的API和开发者产品的参考文件、录像、以及许多档案资料。Google还将有包含开源和托管项目的内容,这些内容丰富的参考资料和源代码的样本,使开发者获得更好的编程效率和速度。

除了丰富的技术和产品的参考资料,这个网站将会是许多前瞻性新型技术的社区中心。用户会看到许多人气旺盛的专门面向诸如地图(Maps),OpenSocial以及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会推出的其它新技术讨论社区。

目前国内开发者主要学习交流的地方是CSDNSourceForge等地方。

使用Windows XP模拟Windows Server 2003

和我一样的做Web开发的程序员一定会对Windows Server 2003非常熟悉,因为大部分开发环境都是这样的配置标准,通常我们开发者的客户端也会配置为Windows 2003的环境,以便进行本地调试,但是家庭里的电脑如果安装Windows 2003的话,一些驱动以及上网会变得不太方便,我用Windows 2003的IE经常会出现内存崩溃的情况,但在Windows XP就没这个问题,因此,家里的电脑可以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通过一系列配置,把Windows XP的登录画面、桌面、应用软件、应用服务等等都模拟成为Windows Server 2003一样,我经过一些摸索,已经可以把XP模拟得非常出色了,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外观桌面

Windows XP的默认界面比较花哨,通过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将操作系统变成Windows Server 2003的界面了,具体操作是,在控制面板里的“显示属性”-“外观”的窗口和按钮,选择“Windows经典样式”,应用之后,系统的外观就和Windows Server 2003一样了。

系统登录和锁定

Windows XP的登录界面和Windows 2003不同,锁定按键也不同,Windows Server 2003下使用Ctrl+Alt+Del键锁定电脑,而在XP下按同样的键则调出了“任务管理器”,锁定电脑使用的是WINKEY+L键,通过一些设置可以让Windows XP的登录和锁定与Windows Server 2003一致,具体方法是,在控制面板的“用户账户”中,选择“更改用户登陆或注销的方式”,不选择“使用欢迎屏幕”项(该项默认的是选择的),按确定后,我们再使用Ctrl+Alt+Del键,就可以弹出选择锁定电脑了。

数据库系统

默认情况下,在Windows XP下安装SQL Server 2000企业版,系统会提出出错,让用户在Windows Server下安装SQL Server,在Windows XP下安装SQL Server 2000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比较简单,就是安装SQL Server的开发版,这个版本支持在客户端系统下安装,另外一种方法是变通的安装SQL Server 2000企业版,安装的方法如下:

首先,安装SQL Server 2000企业版,选择直接安装客户端工具,不安装服务器,这样可以将SQL Server客户端的工具都安装好。

接着,在SQL Server 2000企业版的安装光盘下,进入MSDE这个目录,点击目录里面的setup.exe直接安装服务器。

安装完成后,运行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MSSQLSERVER\MSSQLSERVER],这个项里面有一个键值LoginMode,默认下值是1,就不能使用sa登录,而使用本地Windows帐号登录,为了改变登录方式,需要将其数值修改为2,然后在服务里重启MSSQLSERVER服务,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sa登录,正常使用这个SQL Server了。再打开企业管理器,连接本地数据库已经完全正常了。

网站应用

Windows XP默认并不安装IIS,在添加删除程序里可以选择安装IIS,安装完成后的IIS,有一些细节和Windows Server 2003不同,需要单独调整,比如时间格式,XP下有时会加上“上午”、“下午”等字样,使其变成非标准的时间日期格式,修改的方法是,运行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OLEAUT](OLEAUT有可能不存在,那样就自己创建一个),在该键下创建一个DWORD值 VarConversionLocaleSetting = 2,接着重启IIS,现在看看,时间日期格式就变成标准的时间格式了。

经过上面这一些列修改,我们就可以使用Windows XP来完成Windows Server 2003的功能了,当然这只是在家里这么用用,真正的服务器上还得继续使用Windows Server系统,因为两者的性能在服务器上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Google Toolbar 5推出FireFox版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Google很早就发布了IE浏览器上的Google Toolbar 5,而现在支持FireFox的Google ToolBar 5测试版也推出了。安装上Google工具栏可以更为方便快捷的使用Google提供的各项服务。

Google Toolbar for FireFox 5的更新功能如下:

1、将小工具添加到您的工具栏,从任何网站查看您最喜爱的内容。

2、从任意一台计算机访问您的工具栏,只需将设置保存在网上即可。

3、在浏览网络时剪辑内容,利用集成到工具栏中的 Google 笔记本。

4、获得建议网址而不是错误页面,不再链接已损坏或键入了错误的网址。

总的来说,基于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与IE版的功能类似,同样具备支持Google Gadgets、整合了Google 笔记本,同步ToolBar设置数据到Google帐户等功能。除此之外,FireFox版的Google ToolBar还具备了整合了Gtalk及Google Docs等一些特色功能。

点击下载Google Toolbar 5 for FireFox :http://www.google.com/tools/firefox/toolbar/FT5/

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杂感评论:评北京申奥口号“绿色奥运”

我不知道北京当初提出这个口号是出于什么动机,但我想任何头脑正常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口号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

北京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称,北京在1999年的空气污染程度位列全球第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人每天相当于吸两包烟。而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18个主要城市1998年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中,北京是情况最严重的一名。

建国初期,狂热的中国人在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狂潮之中“大炼钢铁”,数百万座“土高炉”的冲天烈焰,一举烧掉了中国大量森林。文革时期的“以粮为纲”开荒种粮使大片森林消失,就连农民世代栽种的果木林都被农村干部们砍伐殆尽。“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们山林到手后就是大砍其树,抢占眼前利益。中国的森林又一次遭到浩劫。

目前北方的森林可以说已经是砍伐殆尽,而且大自然对中国人的报复也提前到来了。北京人一定对漫天飞舞的沙尘暴印象深刻。由于内蒙风沙侵蚀和乾旱缺水以及严重的沙漠化已经蔓延到河北腹地,北京当然也无法避免的。

就水资源而言,北京人均占有量为300 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 %,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居百位之后。最新的计算表明:2000 年平常年份北京将缺水2 亿立方米,枯水年缺水11亿立方米。2010年,两项数字会分别达到9.9 亿立方米和近20亿立方米。现在北京主要供水源密云水库来水量日趋减少,今年8 月份密云水库蓄水量仅为常年一半,存水估计只能够用一年。明年如遇旱年,北京将难逃“水荒”之苦。

北京的生态环境压力则远比我们想像的严重:大量地下水长期超采以后,形成20 00 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区,最严重的东部地区过去40年已下沉了700 多毫米。

专家们指出,地面大面积下沉最终会影响整个城市建设,导致地基不稳,墙壁开裂,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北京本身的资源危机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了,而北京申奥居然还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实在是令人索夷诽思。

 

个税改革没体现公平,只是增加政府收入

还是经济学家张曙光说的好:“说穿了,我们的个人所得税设计不是为了公平和调节收入分配,而是为了政府,一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二是为了政府征收方便。”

这个社会上还是有敢于说真话的人,张曙光就是一个,可惜的是他们的声音实在太小,他们所代表的也只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掌握实权的则是那些叱咤风云的所谓“精英”。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详细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变化。扣除标准调整至每月1600元后,工薪阶层纳税比例将降至26% 左右。东部地区的人民彻底失望了,想在税收上减轻负担的美好愿望落空了,把希望寄托在财政部身上无异于与虎谋食。对于本地的工薪阶层来说失望会更大,这次个税改革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本地原先的起征点就是1600元。

值得注意的是,楼继伟透漏了一个信息:全国有74% 的打工者收入低于1600元。这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改革三十年的“成果”。当然,还有更悲惨的事情,如此低的收入,还要忍受住房、子女上学、医疗这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身上,这些沉默的不幸者忍受着这一切,只因为这是命中注定。所有人从出生开始就命中注定要遭受这些痛苦。北大和清华的大学生争先恐后考托福出国留学,普通平民则冒死偷渡,不少都命丧他乡,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为了逃离我们这个所谓的“和谐社会”、所谓的“人间天堂”吗?我们领导者的先进性就在于让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地流落异乡吗?你们到底是在掌管国家还是在制造地狱?

大家还记得,涉及到中国人由于想出国谋生,因为没有采用正常渠道而酿成的惨剧的事情:2000年6月,英国的多佛尔港,58名福建偷渡者罹难;2001年10月,韩国海域,25名中华儿女横尸大海,成为了鲨鱼一类海洋生物裹腹的食物……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出现了偷渡者“批量”死亡,这些事件才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实际上,还有更多的少量的、个体的因偷渡而死亡的事例,我们不知道它们在以前就已经发生。

但是我要说,那些出去的人是勇敢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儿女的幸福,勇敢的用脚来投票,我们这些懦弱的人没有资格来评说他们的成败。他们至少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而我们却没有。

帮助自己的国民(纳税人)实现富裕的梦想,并幸福地生活着,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政府都应该尽的义务。那些目前依靠搜刮到民脂民膏发家致富的所谓的“精英”们,你们现在趁着还在台上,赶快及时享乐吧,多行不义必自毙,迟早有一天,等待你们的将是末日审判和断头台。

百度和Google谁更能搜索色情信息

本文主要针对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的关键字过滤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最近部分国内媒体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包括“Google可搜大量色情链接 过滤可能损失流量”,“Google搜索不良条目量攀升 社会责任遭考验”,以大量篇幅论证Google包含色情违法信息,甚至有一种倾向,即将色情、违法信息泛滥的罪责推向了Google,似乎封杀了Google或搞定了Google关键词过滤,网络世界从此就会如同真空一样纯净。

虽然Google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国情的“谷歌”(Google.cn),并使用了颇受争议的信息过滤技术,然而即使如此依旧无法摆脱被恶意攻击和诽谤的命运。

该文章攻击道:“最常用的信息过滤、屏蔽技术被称为‘关键字过滤’,这项技术为广大搜索引擎企业所掌握”。并声称“这项‘信息过滤’技术不算是特别复杂的技术”。

百度谷歌

据我所知,Google.cn(以后简称Google)和百度目前都对色情违法信息进行了过滤技术,不同的是,百度还增加了一项关键词屏蔽技术,就是对于一批敏感关键词,当服务器接收到用户提交的搜索词后,先将搜索词和上述“过滤词汇表”进行匹配对比;一旦匹配成功,服务器即返回“您输入的关键词可能涉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然后结束搜索。比如在百度搜索“色情”等词语后显示的效果。

然而,从技术上讲,这种“过滤词汇表”实际上有很大缺陷和漏洞,对于稍懂一点电脑知识的人来说形同虚设,例如在百度搜索“色情”的确不让搜索,但是搜索“"色情"”(带引号的色情)即可返回18,300,000万条搜索记录,远远多于Google搜索出的记录(另外提一下,我用Google搜索“色情”返回的结果是“该页无法显示”,不知道这个记者用什么线路上网的,莫非是百度提供的专线?)。推而广之,所有百度通过“过滤词汇表”屏蔽的词汇,大部分只要加上个引号就全都可以搜索,另外,将多个屏蔽关键字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搜索出结果,更可笑的是,在百度不可以搜索“色情”,但却可以搜索出“色情图片”70万条记录,“色情电影”51万条记录,“色情小说”23万条记录,“色情网站”79万条记录,可见这种屏蔽的方法实在是用来忽悠媒体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

其次,对于使用具体过滤技术来看,Google和百度都通过内容的相关性过滤掉色情违法网站,Google过滤是会在页面底部显示“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两者的过滤效果来看,搜索几个关键字即可感觉出来。

百度搜索“色情图片”,第一页的大多数是论坛上的文章,并有4、5条包含色情信息,而在Google搜索“色情图片”,则第一页没有一篇是色情信息。搜索其他的信息进行对比也可以发现Google的确在信息过滤上做了不少工作,而百度则过滤的信息远不如Google,更进一步,用百度和Google搜索英文,我们发现百度对于英文网站的过滤效果更差,用百度搜索“hardcore”,结果出现了170万条数据,可以打开查看到非常多的色情网站,而在Google中搜索“hardcore ”只能搜索到288条结果,这个夸张的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在过滤功能上所做的工作实在差距太大,所以,如果百度在这方面对Google进行指责攻击,那实在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当然,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Google和百度不同,Google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就是人治,说明白点就是某些人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一切,你其实什么都不用做,但你其实什么都做了, 以前有个对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是“不服不行”。要深刻理解这种国情,必须知道这里谁说了算,谁能决定你企业的命运呢?当然是有权的人,只有他们才是主人,要想成功就需要积极向他们靠拢,争取进入他们的利益集团,形成共同利益,这才是在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在中国做成功的企业要完全放弃自己的道德、良心和价值观,百度是“只说不做”,而Google是“只做不说”,Google还天真的以为配合中国进行信息过滤就可以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其实百度在过滤上做的工作可能还不如Google的十分之一,但是百度却能让别人以为百度比Google做的多十倍。

当然,Google是个很值得敬佩的企业,在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方面,Google坚持“你可以挣钱而不必做坏事”,在公司内部,每个人都努力成为“极具创新精神、值得信赖、行事正直,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人”。Google无论在管理领域还是在服务领域都顺应个人化、大众化、社会化的趋势,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目前Google在和百度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巧用WinZip进行定时加密备份

使用电脑免不了要时常备份文件,我们进行文件备份的时候,最常用的工具是Windows自带的备份程序,可以实现定时将指定的目录备份到另一个指定目录(包括网络驱动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Windows备份程序的功能较为简单,难以完成一些特殊的备份要求:比如将机密文件备份的同时进行加密处理,以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另外备份的文件也没有进行压缩,往往体积相当庞大,占用很多磁盘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最新的WinZip具有Windows自带的备份程序所无法完成的功能,可以实现上述特殊要求的备份。

WinZip是一个老牌的压缩实用程序,WinZip 10.0支持新的128和256位的AES加密压缩。AES是近年来经核准最为安全的加密算法,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政府、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AES加密算法目前来说理论上是无法解密的。因此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保护用户的个人敏感文档。

WinZip 10.0具有一个新功能,即任务向导功能,可以提供定时将某一个目录加密压缩到另外一个目录(包括网络驱动器)的功能,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

在菜单栏上有“Jobs”这一栏,这里的任务就像一个计划表,可以设定要做什么事情,WinZip实际上是调用Windows的任务计划来实现任务功能的。点击Create会进入任务设置向导,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设定,一开始先选择需要备份的文件或目录,然后进行压缩选项的设置,这里有一个密码设置选择,可以选择密码方案,建议使用256位的AES加密算法(目前最安全的单钥加密算法)。然后可以设置生成压缩文件的保存路径以及文件名,这里可以选择按照日期生成ZIP文件名,以防止文件名重名。设定完毕后会生成一个任务文件。此时会有一个任务计划的选择项,可以指定日期时间进行定时任务操作。

有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将一些经常需要重复操作的工作设定为任务,以后不需要每次都重复相同的工作,只需设定任务计划的时间和日期,系统会自动定时执行相应的任务。相比较Windows自带的备份程序,WinZip 10.0的备份功能具有更高安全性、占用空间更小的特色,可以实现很多Windows备份工具无法完成的功能。是一个不错的备份方案。

如果你为备份文件发愁,不妨试试这个办法,看看有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破解图片验证码限制的一般思路

相信大家都有在论坛灌水的经历吧?但是如果你连续发表统一内容的东西在论坛中,不久论坛的整个板块就全是你发表的信息了,其他信息全被挤在了后面。假设你发表的信息够多,版主都删不完时,那么这个论坛基本就报废了!其他的商业论坛也意识到了防止恶意灌水的重要性,纷纷使用了一些防止恶意灌水的措施,有发贴间隔时间的限制、同一IP地址的发贴数限制、内容不能重复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今天的重点,由于论坛使用的是一个公用发贴表单,需要突破唯一的难点是验证码。(为了防止某个黑客对某一个特定注册用户用特定程序暴力破解方式进行不断的登陆尝试或是防止不断提交某网络信息而采用的一种网络通行方式。随机生成字符信息放入图片中,防止计算机直接识别。比如招商银行的网上个人银行,腾讯的QQ社区等等)

验证码分为如下几类:数字型、字符型、符号型、综合型。

一般验证码属于数字型的,不过有的图片中生成了不少彩色和黑白的噪音点(指验证图片上的斑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识别呢?传统的验证码识别方式很简单,由于数字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提取每一幅数字的图片(没有噪音点的)然后把每一个特殊数字独有的象素位置记录下来,然后在网络上提取需要破解的特征码,祛除噪音点,对其位置和记录位置进行比对,那就是么就能确定相应的数字了。

总结一下传统的就是:

1.先分析验证码,前景颜色是否不定

2.然后把验证码的宽度/验证码文字个数,比如一验证码下载后宽度为60,有4个数字,那么就60/4=15,然后保存每个字,如果只有数字保存0-9数字到位图文件,如果英文那更麻烦点,0-9,A-Z都要保存到位图,位图的前景色都不变,保持一种颜色,背景随便你改不改

3.如果前景要变则将文字统一为同种颜色,每个数字0-9的点阵都有个公共点,取该公共点颜色然后把前景全部统一成一种颜色,比如白色{255,255,255},位图的结构是BGR,而不是RGB

4.然后进行比较,如果验证码的一点为白色,第2步保存的位图同一点也是白色,那么频率增加1

5.最后频率最高的就是验证码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个post程序了,这个太简单了,代码你就自己写吧!不过也要做到如下细节:做成多线程程序进行发贴,不然程序会失去响应的。最好是可以导入大量的代理IP的,然后就是发贴的内容最后加上几个随机字符,这样可以防止重复贴的过滤!最重要的,只是做测试,发贴量不要太多、不要乱发广告贴!

其实上述方法已经不是只是对验证码进行识别了,完全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比如说手写体识别、车牌识别等等,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加工,比如说圆形检测,多边形检测等等。所以说从网络安全技术中,也有很多东西能造福社会,还等待我们继续创造!

Google推出KeyCzar软件加密工具

搜狐IT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Google正在开始涉足密码领域,近日发布了一个名为KeyCzar的开源工具,来帮助开发者在他们的应用软件内使用加密技术。

据参加开发KeyCzar的Google安全软件工程师Steve Weis表示,开发这个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开发者,希望这个更安全、更可靠的加密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来加密自己的程序。Weis在博客中表示,加密功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不好,可以带来严重的安全漏洞。

开发者在进行程序加密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例如使用过时的加密算法,或者不能够更换新的密钥,这些错误将会导致加密工具变得毫无用处。KeyCzar的目的就是简化这些操作,让开发者不仅仅能够部署加密工具,而且还能够根据需要管理和修改密钥。

KeyCzar的密钥版本系统让开发者可以轻松更换和收回密钥,而不用担心向后兼容问题,也不用对源程序进行任何修改。不过Google警告称,人们不应该将KeyCzar看做一个完整的密码系统。它并不包含任何实际的密码库,它不能实现很多真正的密码任务操作。

Google在其Google Code服务中提供了KeyCzar第一个版本的下载。目前该工具只支持Java和Python编程语言,不过Google计划最近再发布一个C++版本。

Google还邀请第三方加入这个开源项目。开发者可以通过KeyCzar的Google Code页面加入该项目。

根据我下载的KeyCzar的JAR包源代码看,KeyCzar不是一套密码系统,而是用于方便调用常用密码系统(例如AES,RSA,DSA等加密算法),可以比较轻松的创建各个算法的密钥。以下是KeyCzar所使用的加密算法:

HMAC:默认256位SHA1散列算法。

AES:默认128位AES密钥,也支持192和256位的密钥。

DSA:默认使用DSA-SHA1签名算法,默认密钥长度1024位。

RSA加密:使用RSA-OAEP加密算法,默认密钥长度2048位,同时也支持1024,768,512位的密钥。

RSA签名:使用RSA-SHA1签名,默认密钥长度2048位,同时也支持1024,768,512位的密钥。

当然,加密算法本身的开发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很深的数学和密码学造诣,Google估计也不会费那么大功夫开发一套完整的加密算法。

FeedBurner的邮件订阅功能试用

电子邮件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古老而传统的方法,今天,我也开始试用了一下FeedBurner自己提供的邮件订阅功能。

通过邮件订阅,虽然订阅的消息内容会有所滞后,但具有快速和不怕网络中断的好处,比如这次海底光缆中断,国内用户访问很多国外的Feed非常慢,而国外用户访问国内的也很慢,如果使用邮件订阅功能,就不存在无法访问或者速度慢的问题了。

对于阅读者来说,订阅FeedBurner的步骤有两步。由于订阅界面是英文的,我这里就详细介绍一下订阅方法。首先点本文左侧的“通过邮件订阅”按钮,会出现下面一个界面。

FeedBurner的邮件订阅功能

在上面的录入框中数据邮件地址,下面输入验证码,点“Complete Subscription Request”按钮即可提交。

提交后,FeedBurner会自动往你提交的信箱里发送一封确认邮件,点击邮件中的链接,即可完成邮件订阅,这样,以后每天FeedBurner都会把最新的文章发送订阅者。

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登录FeedBurner来定制一下发送邮件的一些选项。

进入管理界面,选择Publicize/Email Subscriptions,就进入管理界面,点“Communication Preferences”可以修改确认邮件的内容和格式,注意邮件标题“Confirmation Email Subject”不能用中文,否则会是乱码。点“Delivery Options”可以设定时区以及每天邮件发送的时间。

FeedBurner管理界面

另外,一些第三方网站也提供Feed的邮件订阅功能,比如RssFwdRmailFeedblitzSqueet等等。

FeedBurner将被Google收购?

Feedburner最近是消息不断,首先是Feedburner推出了中文版本,进入FeedBurner首页后点“languages”,就可以选择简体中文。另外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是Google即将收购FeedBurner。

中文版的首页字体设置的不太好,看来只是把文字换为中文了。大部分文字翻译为中文了,一部分还没有翻译,不过翻译的质量我就不敢恭维了,比如“内容优化”页面的这一段“给你的种子安上飞毛腿-把你的订阅链接合并为一个种子可以让你的作品让尽可能多的观众欣赏,它能在任何阅读器、桌面、网页、移动设备上被浏览”。翻译的是不是让人摸不清头脑?

FeedBurner中文版

不过总的来说,有了中文版本,对于很多不懂英文的用户来说,可以更方便的使用FeedBurner的服务,对于扩大FeedBurner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是有好处的。不过中文版本的翻译质量还需要提高啊。

另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是webleon那里转发的,说Google有意收购FeedBurner,收购价格约为1亿美元,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否可靠。

对于我来说,我一直在用FeedBurner的服务,我还不能确定FeedBurner的这一连串行为会有什么结果,如果FeedBurner能在保持服务稳定性的前提下进入中国,会吸引大众的眼球,但也可能会被有关部门注意了,要是那样的话就不好了。

FeedBurner的RSS广告收益分析

前些天FeedSky最新开通了展示广告服务,这项服务和Feedburner Ad Networks(FAN)非常类似,运作机制也有点类似,由于我在去年九月份曾经加入了FAN,使用这项广告服务也有快一年的时间,对这个广告的效果也颇有一些了解,今天,我就结合我FeedBurner上个月的广告数据来详细讲述一下Feedburner Ad Networks的广告效果。

广告类型

FAN分为两种类型的广告,一类是投放在Feed上的RSS广告,即在Feed内容后面显示一个广告,另外一类是投放在博客网站上的Site广告,这种广告从形式上看和常见的网站横幅广告类似。目前我看到的这两类广告都是以图片为主,其中Feed广告大小为468×60的图片,网站Site广告为300×250的矩形图片。

投放方式

广告的投放方式和Review Me类似,广告是由广告商驱动的,FeedBurner做为一种中介,介于广告商和Blogger之间,广告商选择一个最合适的Blogger后就可以向其投放广告,这中间FeedBurner会收取一部分费用。

广告单价

通常情况下,广告商投放在Site上的广告单价略高于投放在Feed上的广告单价,一般Site的单价是5-8美元/CPM,就是说广告图片显示1000次,可以得到5-8美元收入,不过根据我的数据来看,FeedBurner从中收取了一部分费用,实际能够获得的收益大概是网站广告3美元/CPM,Feed上的实际收益是2美元/CPM.尽管如此,这个CPM价格也远远高于国内的同类型广告价格。

区域广告

显然,中文流量实际能带来的广告效应是很小的,因此大多数FeedBurner广告都有地理区域限制,只计算某些欧美地区的广告显示,因此对于中文内容的博客来讲,获得收益的前提是有广告商投放不带区域限制的广告,包含区域限制的广告,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实际展示量的,可惜的是我所接到的大多数广告都是这类广告。

对于中文Feed来说,只有没有地域限定的广告才有价值,这种广告我在半年之内接到的只有3个。

我的上月广告数据

我在上个月初接到两个没有区域限制的广告,一个是黑莓手机的,一个是3M的,广告有针对Feed和Site两类,这两类广告我都投放了,下面是我的FeedBurner显示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广告显示数据、广告点击率和所获得的收益。

广告类型 显示(Impressions) 点击率(CTR) 收益(美元)
RSS Feed广告 6490 1.87% 15
SITE网站广告 128283 0.18% 420

这是一个有趣的数据,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Blogger在网站上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在Feed广告上获得的收益,而Feed广告纵然有非常高的点击率,广告价值仍然被严重低估。

我的几点分析

1、用户量:尽管我的RSS Feed使用的是全文输出方式,并且在订阅的链接放在所有页面最醒目的地方,但是根据FeedBurner的显示,RSS的浏览量依旧比网页浏览量低10倍,这说明在中文环境下,使用RSS的用户依旧远远少于使用浏览器的用户。

2、广告效果:RSS Feed广告对于广告主来说是相当合算的,可以用最小的预算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其广告点击率远远高于网站上的广告,然而,RSS Feed广告对于博客来说收益非常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博客在RSS Feed上发布广告的意愿。

3、点击率:RSS Feed广告在特定时段会有很高点击率,比如我目前这个RSS广告是黑莓手机的广告,在苹果的iPhone发布那天,该广告的RSS Feed点击率高达19%,显然对于iPhone的关注使得同类手机广告的点击率也大增。

4、实际价值:从使用者来分析,会使用RSS Feed阅读器的一般都属于较为“高端”的用户,这些用户的点击理论上应该比浏览网站的用户价值大,但是目前来看,Feed广告价值被严重低估,这是因为Feed不够普及的原因吗?

最后,我上面的数据和分析都是来自中文的外部网络环境,可能对于欧美的Blog来说,FeedBurner的广告数据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但我觉得至少在中文环境下,FeedBurner做为Feed广告先驱者,并没有在广告系统中充分体现Feed广告的实际价值,而FeedBurner的网站广告对于中文Blogger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FeedBurner新地址被封

前些天Google发布了AdSense for Feed,正式开始整合FeedBurner,让广大博客看到了通过RSS Feed盈利的希望,并且使得FeedBurner重新“起死回生”,以前通过FeedBurner发布RSS的用户可以获得一个新的地址,类似http://feedproxy.google.com/williamlong这样的地址,并在其上显示AdSense广告,使得先前被封的FeedBurner又可以用另外一个网址“重见天日”,而现在,这个新的网址也被封了。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这个新的FeedBurner地址也无法访问了,带来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在线阅读器无法抓取这些Feed地址,好在就目前看来,使用Google Reader还是可以看得到Feed上的AdSense广告。

FeedBurner真是可惜,新的地址还没开始推广,就在中国无法访问了。

更新:2008年10月14日,Feedproxy从我这里又可以访问了,希望这种情况不会是暂时的。

FeedBurner新地址被封

FeedBurner新地址被封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Twitter支持上传图片功能

Twitter官方微博中称,已经全面推出新版Twitter页面,旧版Twitter页面下线,用户将无法再使用旧版页面。新版中,用户可以使用图片上传功能,上传用户本地的图片到Twitter里。

用户可以在他们的个人状态更新框的最左侧找到一个相机图标,用户可以点击该图标进行图片上传。用户可以从自己的桌面中上传不超过3MB的图片,然后相关图片信息将会嵌入到用户的Twitter状态中。如果用户发现传错了图片,可以直接点击“X”按钮来删除该图片。

在用户的Timeline里,图片会显示一条以“pic.twitter.com”开头的链接来表示,所有通过Twitter上传的图片都将交由图片共享网站Photobucket托管,用户点击后会查看到图片信息,目前手机上好像可以正常访问Twitter发的图片。

Twitter支持上传图片功能

稍后,Twitter会进一步增强这个图片上传功能,包括支持iPhone摄像头直接发布微博图片。

总的来看,Twitter正在向“富媒体”微博方向转变,今天Twitter支持发图片,明天可能就支持发Youtube视频,之后再支持个投票、音乐什么的,Twitter就变成新浪微博了。

Android的崛起和面临的困境

你是不是也拥有一台使用iOS或是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据这周的新闻报道显示,Android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作为世界上零售领域最庞大的智能手机卖家苹果公司,也以其iOS操作系统控制了五分之一的市场。也就是说,Android和iOS加起来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当然,我们不难解释Android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的主导地位。毕竟这样一个完全免费并开放源代码的平台对于许多制造商来说都极具吸引力。它吸引了包括HTC、Samsung、Acer、Sony Ericsson、LG、Motorola等等一系列厂商的关注和合作。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6月Google宣称其每天激活50万Android设备的这一消息并不会感到十分吃惊。这一数据也包括平板电脑在内,不过即便是这样,它也仍然非常可观。它不仅仅显示了Android在制造商和消费者间的普及度,同时还标志着智能手机正在成为如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Android常常在头版新闻中出现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这个操作系统正面临着多角度的专利争端,而这些争端给Android系统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果制造商们需要为使用Android支付一定的费用,那么Android如今的吸引力将可能降低大半。

回过头来看看五月的时候,我们曾经报道HTC为其出售的每台Android设备向Microsoft支付5美元的费用。虽然这是Android首次以货币的形式使制造商们支付专利费用,不过它很显然告诉所有人——Android还是需要制造商们支付一定的费用的。去年十月,Microsoft的总裁Steve Ballmer曾说过:“Android存在专利使用费。从这点上来看,它并不是完全免费的。”

上个月,我们还报道了Microsoft向Samsung施压,想要向其收取其发布每台Android设备15美元的费用。与此同时,似乎不仅仅是Microsoft正在给Google带来威胁,包括苹果和Oracle在内的其他公司也开始卷入这场战争,挑战这个搜索巨头。而如今,这场战争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公开的阶段。

Google在其专利地位事宜上显得非常沉默。不过据近期Google的一篇官方博文指出,Google的高级副总监同时也是首席法律专员David Drummond公开斥责Microsoft、苹果、Oracle和其它公司发起的这场“有组织的,带敌意的,针对Android的专利战争。”他还说:

“一款智能手机可能会涉及超过250000 (很有问题)项专利,而我们的竞争者们试图对所有这些半真半假的专利上附加一个‘税收’,从而抬高Android设备对消费者们的销售价格。他们想增加制造商们售卖Android设备的难度。他们不去创造一些更加新颖的功能来和Android竞争,反而走法律道路竞争。”

如果你现在还不大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最好一起来看看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Android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它的竞争者们很明显想要削弱它的支配地位。如果你想要知道为什么Microsoft和其他公司都想要从Google荷包里掏出些银子,下面的内容可能能给你一些解释。

首先,让我们看看Android的发家史……

Android的尘封历史

Android

Android, Inc.是一家由Andy Rubin ,Rich Milner,Nick Sears和Chris White于2003年联合创办的公司。根据在当时BusinessWeek对其做的一次访问——创建Android公司两个月之前,Rubin指出开发一种更加智能的能够知道其拥有者的位置和喜好的手机设备是拥有巨大潜力的。他说,“如果人们够聪明的话,这个想法会开始涌入消费者产品中”。

除了这个愿景,Android Inc.并没有过多地透露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只知道它在给手机开发软件。就像BusinessWeek 2005年指出的:“Android (www.android.com)将其运营隐藏得非常好,对于它的情况,人们知道得并不多。”

不过当2005年8月Google收购这家公司的时候,事情变得明朗起来。这一收购行动将Android Inc.变成了Google Inc.的全资子公司。在Google,由Rubin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个由Linux内核驱动的手机平台。然后2008年9月第一个Android设备问世——HTC Dream 1。而正是这个Android的Linux内核之后造成了Google和Android的极大困境。

Microsoft和Linux

Microsoft

简单说一下Linux内核,它是一个于1991年首次发布的操作系统内核(大部分电脑操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款典型的免费并开放源代码的软件(FOSS)。

如今,Microsoft认为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比如Android)侵犯了它的知识产权。据2007年的一篇Fortune(财富杂志)报道,Microsoft的Steve Ballmer指出这些免费软件能够有如此高的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侵害了Microsoft超过200项专利。

同样在2007年,据估计财富500强中超过半数的公司都在使用Linux作为他们的数据中心。其中包括Wal-Mart,AIG和Goldman Sachs。也就是说,Microsoft因此损失了大笔银子。Steve Ballmer在一次访谈中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知识产权为荣的世界”,在那之前,FOSS用户必须要“遵守这个领域其他人都遵守的规则。这样才公平”。

这其中的原委说上三天三夜也许都说不完,不过它是今天Android面临如此境地的基础之一。

Google

那为什么Microsoft不直接在手机战争中指向Google呢?很可能是由于对于Microsoft来说,对付Android设备制造商们比对付Google来的容易得多。同时,如果目标直指设备的话,它就可以在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平台上强加一部分价格,否则这个对手就可以算是免费的——Google对制造商们使用Android不收取任何费用。

Microsoft正努力以Windows Phone 7打入智能手机市场,而它也正在渗入平板电脑市场。如果Microsoft向Android手机制造商收取专利费用的话,就能降低Android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力。Microsoft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采取这个行动的,他们称他们现在从HTC的Android手机上获得的钱已经比从Windows手机本身获得的要多了。这确实很令人难以置信。

你可能已经看到苹果和Oracle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并且也想知道它们和Google的恩怨纠缠。当Oracle——一个数据库软件公司——通过买下Sun Microsystems收购Java时,这个公司就有资本向Google提出Android侵害的7项Java专利诉求了。不过这当然不是整个故事。

CPTN Holdings是一个科技公司联合团体,它的成员包括Microsoft,苹果,Oracle和EMC Corporation。它掌控了882项由Novell出售的专利。之后还有Rockstar联合团体,而苹果和Microsoft同为其成员。这个团体在加拿大电信公司Nortel倒闭时竞拍到了6000项专利/专利应用。

事实上,这正是之前Google的David Drummond发表不满言论的推动力——Google的竞争者们正在联合打击它,并想要以此推高Android的费用:

“他们联合起来收购Novell的旧专利(CPTN集团包括Microsoft和苹果)还有Nortel的旧专利(Rockstar集团也包括Microsoft和苹果),以确保Google无法得到它们。而由此他们可以对每台Android设备提出15美元的授权使用费。这样一来,对制造商来说,使用Android将需要支付一笔授权费用(而我们是免费提供它的)。最后使得Windows Phone 7能够比Android更为便宜……专利的本意是为了激励创新,不过现在它却成为了创新的阻力。”

当Microsoft,苹果,Oracle和其它公司联合起来在手机领域对抗Google和Android时,Google之前也采取了类似的专利收购行动。实际上,它最近还从IBM那里获得了超过1000项专利。

Google和Android的未来

我们其实非常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形——这种在它们原有领域创新并依赖获取专利的战略来战胜其竞争对手。事实上,这样的情形显得很荒唐,不过专利诉讼现在确实到处都是。

Google的David Drummond公开的斥责也是个很有效的标志。Google确实在真心的担忧Android的未来,而如果想让Android继续成为手机制造商们的宠儿,它需要强有力的回击。

就像最近我们从IBM的专利收购中看到的,Google现在不得不加入这个游戏直到迎来真正的专利变革——而看起来这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像Drummond说的:

“我们也在通过增强我们自己的专利组合来试图减少竞争者们给Android带来的影响。除非我们有所行动,消费者们可能会面临Android设备的涨价——而导致他们之后在手机设备上的选择更为局限。”

不管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对于Microsoft在Android上比Google和它本身的手机操作系统要挣得多(至少直接的看来)这点应该都觉得非常奇怪。

然而更奇怪的是,Google为什么没能预测到这些事情。当它在2005年收购Android Inc.,并做出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手机操作系统时,它有大把机会能够意识到这些专利问题。可能由于它较晚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它缺少了一些能够相应制约Microsoft和苹果的专利。

当然在专利战争中可能还会有更多迂回曲折的故事,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司法部)已经开始调查Rockstar收购的Nortel专利是否存在反竞争的动机;同时还强制CPTN Holdings将其专利以公平的条款进行授权。也就是说,事情可能还有转圜的余地。

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正在不断减小,而其后继者和竞争者们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些市场份额。虽然Android还会继续为之奋斗抗争,不过至少从现在看来它的未来并不只是一片光明。

英文原文:The rise of Android and why it could be about to crumble - TNW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为什么短信会在未来几年消亡

我们使用最为频繁的通讯技术之一是短信,但是这项我们使用了15年的技术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目前正收到各种各样的替代者的威胁。不可否认,无论你用的什么网络,你都可以用短信进行交流,这是短信的优势之一,但3G网络以及新的应用的出现,让我们感觉没准再过3到5年,短信就完蛋了…

应用冲击短信市场

只要调查一下你身边有多少人用Twitter、 Facebook、黑莓的BBM,或者Kik这样的语音平台,你就知道应用程序对短信市场的冲击有多大。尤其对喜爱新鲜玩意、对价格敏感的新一代,他们更愿意使用应用来进行交流。

whatsapp

都是智能机惹的祸

智能手机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方式。3G和WIFI接入条件的改善使我们降低了文本的使用频率。我们从未想过3年或4年前,所有这些服务会与短信展开竞争…

为什么说未来3-5年短信就会消亡

市场的碎片化或是短信的救命稻草

我们还在使用短信,因为我们只要随便拿上一个电话就能够走遍天下,不管你的手机有多烂,不管用的什么网络,我们都能发短信。但是,让一个用BBM的人给用Kik的人对话,你这下傻眼了吧。

你所有的朋友需要相同的标准化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要求。

为什么说未来3-5年短信就会消亡

当当当…Facebook登场

如果有一家公司能改变市场格局,那一定是Facebook。Facebook已经拥有8亿用户,你周围的人已经在用Facebook交流,总有一天他们会把这种习惯带到手机上的。不过,Facebook确实有缺点,不是所有人都在Facebook上,比如你很少能在Facebook上和你的客户联系,对吧。

为什么说未来3-5年短信就会消亡

未来3-5年必有变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却有可能在一夜之内崩塌。3年之后的短信可能会成为非主流,但是必须为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多考虑,而且,他们需要更好的短信服务。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和平台之间,我们依然需要有东西来填补。

英文原文:How text messaging as we know it will die in 3-5 years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Visa主宰移动支付和数字钱包的计划

众所周知,手机和数字支付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重大革新,各信用卡公司也正在这一块花费大力气寻找合作伙伴和建立合作关系。

美国运通,最近推出了自己的数字支付服务,尤其在foursquare和facebook上面的交易数量极其惊人。万事达在关于NFC这块,也和Google在Google Wallet上达成合作,并且在去年秋天以5亿2000万美金收购了在线支付网关DataCash.Visa在移动支付这块显然大动作也不少,包括投资了Square,花1.9亿美金买下了虚拟物品支付平台PlaySpan,1.1亿美金收购了移动支付公司Fundamo.

Visa的全球移动产品负责人Bill Gadja和全球产品战略,创新以及电商负责人Jennifer Schulz一起探讨了一下,这些金融公司如何在移动和数字支付领域角逐。

移动化

Gadja解释了visa移动支付战略的三大动作。其中之一是NFC,主要聚焦那些在实体店的手机支付。我们看到的google wallet,如Nexus S那样的android手机就内置了NFC芯片,让手机立马变成钱包。Visa最近加入了ISIS,一个由AT&T, T-Mobile 和Verizon联合搞的组织。ISIS接下来会在包括犹他州和德克萨斯州在内的一系列市场发布。

Gadja还称Visa正在将ISIS的授权给手机支付应用PayWave,并且也在积极寻求将NFC融入公司移动支付的架构中来。

当然也有人并不看好NFC,比如说ebay的CEO John Donohoe,在谈到NFC时曾指出其跟商务并无太大关系。总之Paypal应该才只是碰到支持Android的NFC的边而已。

Gadja认为NFC会将实体信用卡取代,但是这在NFC取代所有支付之前依然有很长一段时间。

Visa主宰移动支付和数字钱包的计划

Visa的移动战略的第二部分则涉及到数字钱包和移动网页。电子商务在手机上的迅猛增长,在移动设备上需要有一个简单的能够一键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支付体验。其实PayPal已经在这一块努力了很久了,但是Visa貌似没太注意。我们应该期待Visa也有一个类似paypal并且拥有一键支付技术的玩意出现么?Visa并未恐惧进入Paypal的这块地盘,今年早些时候甚至发布了一项点对点的支付服务。

五月的时候,Visa宣布其数字钱包计划。我们稍后会对该举措做出解释,但是该平台的部分功能也可以允许你通过自己的手机查访问自己的信用卡等信息。Visa的移动支付占了的第三部是一个增值服务,有点像实时警报,可以给你提供基于你位置的一些卖场消息。

实际上Visa在今年早些时候尝试过通过短信给顾客提供身边的打折信息,并且接下来将会和更多的商家和银行合作提供类似的服务。

Gadja称在谈到移动支付时,其实还有其他因素。在美国之外,有茫茫多的手机用户,但是他们没有信用卡,他认为这类人大概有20亿之多。

在这些市场,Visa的目标是将一些如预支付,或者其他金融服务引入手机。这可能包括airtime或者购过境机票,或者是点对点的支付。

Visa感觉到将世界上那些没有信用卡或者对这些系统很陌生的人连在一起,这很有挖掘潜力。这也就是该公司为什么要投资square的原因之一。Gadja称Square的威力就在于独立的小额交易的市场极其巨大,这真的非常有想象力。

Gadja称当前移动支付领域的最大挑战在于该行业的碎片化。各种手机操作系统,各种制造商生产的手机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应用,一起很多很多,这对Visa来说,都是未来在这一块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挑战。

不过他依然称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在移动商务这一块领域有着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数字化

Visa的数字支付大师Schulz阐释了一下其在该公司数字支付方面的战略。她称这一切都是因为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块肥肉,并且让消费者也觉得越来越便捷,尤其是移动商务,这一潜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发展。

Visa在这一块的解决方案就是主动推出数字钱包。用户有一个账户,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信用卡号码添加到其中,不管你是用美国运通还是万事达,都木有问题。Visa已经和许多金融机构合作给顾客提供该项服务。

用户也可以像整理他们的购物清单一样获得忠诚度积分和各种奖励。Schulz将这个解释为“云中的钱包”,她认为钱包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无缝的,一键支付的用户体验。所以Visa 和大量的零售商店取得了合作。

只需要点击一个提示登录的按钮,就可以通过你购物中的采购物品来同步你的数字钱包。比如,你的购物车上有一个相机,Visa在百思买可以提供20%的优惠,那么钱包就可以同步并且显示你的购物车中的折扣。

Visa主宰移动支付和数字钱包的计划

数字钱包背后的原因是在于消费者希望能够控制他们的钱包,并且想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支付信息。他相信数字钱包能够在各零售商网店上铺开,都要归功于美国电子商务的无限前景和未来的市场。

你可以有一个数字钱包,但是你需要一个点击购买的商家解决方案,而Visa将改变这种体验。Schulz强调了最近的一次收购,Playspan,帮助搞定一个简单的购物体验,如一键购买,在应用或者游戏内。

当然在零售商的网站上增加另一种消费体验也许是一个复杂并且耗时的过程,不过Visa最近刚以20亿美金收购了CyberSource.这就让那个复杂耗时的过程变得简单多了。

在手机和网页上创建一个数字钱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Visa在信用卡领域已经有了不错的名声,不过事实就是品牌需要创新,为了让人们更加青睐其产品。或许这也是Google为什么的手机钱包能够掀起一场新的浪潮的原因所在。

尽管Visa,美国运通和别的几家都已经看到了支付领域正在发生的巨大改变,不过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地方商务是该领域比较重要的一块,几乎每家都在寻找一条完成该循环的方法;而电子商务这块巨大的市场也是Visa希望能够继续通过其如数字钱包等产品在里面继续奋斗的领域;店内支付,不管是通过NFC还是square抑或是其他,这也是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

英文原文:How Visa Plans To Dominate Mobile Payments, Create The Digital Wallet And More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我对百度应用开放平台的看法

所谓百度应用开放平台,是基于百度“框计算”的信息技术与服务机制,针对用户需求,为广大站长和开发者免费提供的开放式数据分享暨对接平台。开发者或运营商可以将应用直接提交到百度应用开放平台,并实现最佳位置和最佳形式的搜索结果直接展现。

平台目标:百度应用开放平台“有望建成一个新的生态体系”,把搜索框变成类似苹果AppStore这样的应用平台,提供应用和服务;对用户来说,有利于用户体验,帮用户节约时间。

商业模式:免费+广告的商业模式。由于百度的用户通常不愿付费,因此在上面做收费服务较为困难,因此盈利模式只能采取在应用上投放广告来实现。

垂直搜索的流量截取:对于快递查询、影视剧、机票和购物等垂直搜索,更接近于“应用”而不是“信息”,百度数据开放平台导致相对美观、全面的第一条搜索结果会截取到大部分的流量。

不足之处:目前这个开放平台(应用商店)以百度搜索框为核心,缺少客户端(百度浏览器可能是未来的客户端),付费较难,大部分应用以个人应用为主,电子商务类应用很少,第三方开发者的商业模式通常只能采取免费+广告。

对于搜索体验来说,通过应用是否能够真实的提高搜索体验,也很难说,用户通过原有关键词搜索不到想要去的网站时,可能会更改关键字重新进行搜索。

我对百度应用开放平台的看法

电商开发商的机遇:第三方电商软件开发商,可以利用自身的研发和运营优势,针对百度开放平台开发一些涉及企业和个人的电子商务类型的服务或应用,例如,网络营销应用、展会查询、专利查询、工商企业注册查询、黄页查询、汇率查询、国际专利查询、中国专利信息检索等等,此类应用开发成本低,无技术门槛,为用户产生了实际的价值,具有广告价值,利用这些电子商务应用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百度的较多搜索用户。

附录:其他互联网业内人士对百度应用开放平台(框计算)的看法汇总(来源:知乎的相关评论):

阮龙

1、百度一直是云端为主的公司,只不过在存储这一块比较弱;框计算是其让云更加具象的一个策略;

2、从目前来看,框计算其实就是一个AppStore,随着浏览器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计算能力和分发能力是非常强的,现在网页游戏就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突破点;

3、框计算现在遇到的问题我认为是支付能力和广告能力,如果向用户收费,支付通道就是个大问题,不能只抱着百付宝不放;如果通过广告收费,广告的投放能力对现在百度的广告系统可能会形成挑战;

4、产品体验、精准结果和商业收入这三者之间很难平衡,这是框计算在内部遇到的阻力(我猜想),如何化解和平衡,考验百度PM乃至高层的智慧和决心;

5、框计算是百度从工具到平台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平台、能力和模式如果做好了,百度的未来应该比较乐观。

边江,百老汇

简单说两句,个人意见供参考

1,框计算更多的是百度一直以来以用户需求导向的搜索理念一个提炼。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一种方法。

2,对于中小站来说,框计算更应该是营销渠道。从发布到现在没看到有谁因为框计算失去用户的。积极拥抱,利用框计算为你的也为百度的用户提供价值就是了。

3,是否能为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战略,没人知道,用户和合作伙伴或随着他的发展自己做出选择的。

KESO:

框计算的核心在于,让搜索承载更多任务和功能。框计算就是百度问自己:用户的任何需求,能否直接呈现在搜索结果页面上?如何呈现?如果可以做到,那么搜索就不会被超越。

框计算目前所能覆盖的范围非常有限,除特定领域外(如小游戏、电子商务、招聘等),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对互联网格局产生大的冲击。所以,谈不上杀手锏,只不过是百度为应对越来越多的Web应用和数据整合,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未来真正的杀手是云,而不是框。但百度的云战略仍不见踪影。

Google博客搜索摇身一变成百度

怪事天天有,今天特别多,刚才看到awGoogle博客搜索会进入百度的地址,还不太相信,自己点开blogsearch.google.com,发现竟然的确也进入了百度的网站。

这显然属于DNS劫持的案例,记得Google.CN去年就遭域名劫持到万网的买麦网,2002年的时候Google也曾经被域名劫持到百度搜索引擎,没想到在2007年的今天,一个流氓软件和域名劫持人人喊打的中国网络环境下,Google博客搜索竟然还会被域名劫持。

好在截止在今天11点多的时候,国际版的Google的博客搜索blogsearch.google.com域名已经解析正常了。但是中国版的Google博客搜索截止发稿为止,依旧显示的是百度的界面。据Nings的报道,目前几乎所有主要的搜索引擎,包括微软的搜索引擎Live SearchYahoo搜索目前都是直接进入百度界面,百度今天实现了一统江湖。

百度啊百度,做网站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啊!

Google博客搜索摇身一变成百度

Google变成百度

Yahoo搜索变成百度

Yahoo搜索变成百度

微软搜索变成百度

微软搜索变成百度

后续报道:Google、雅虎和微软被域名劫持的后话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木子美:这个中国博客实在是太惊世骇俗了!

不知道木子美的网民恐怕已经不多了,虽然网页链接被删除,这个女人的文字仍被读者私下里流传。不仅是因为她的语言很出色,也不仅仅是由于她的思想多么颓废。这个女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

木子美的出名起于博客weblog、网络日志,从6月19日起,木子美开始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私人日记,这种行为原本已经司空见惯,哪怕是明星在网上如此作秀也不至于闹得人声鼎沸,木子美的日记却在网民之中造成了轰动效应,在博客月新用户上排名最高到第二。许多读者感慨不已:居然有这种女人的存在。

木子美25岁,在广州某媒体从事编辑一职,样子生得娇小玲珑。这个女人个性另类、私生活不加节制。木子美自称经常为了能冲个舒服的热水澡,在一个男人家过夜,做爱对木子美只是一件司空平常的事情。仅是如此,那便罢了,木子美的惊人之处是她可以将这些经历毫无禁忌地公诸于网络,甚至那些与她发生关系的男人人名也如实写出。哪怕这种行为会伤害对方,招致对方的愤怒与报复。木子美做人做事可谓大胆疯狂之极。

如此疯狂的举动使得木子美在月新博客上的排名日益上升,木子美对此颇为在意,她总是嘟囔着自己又到第几了。倘若一段时间排名下降,木子美便会狂补日记。与其说木子美是在网络进行写作,木子美的行为更像是一场行为秀。她似乎很喜欢这样一种感觉:在众人目光的包裹里行为放荡呻吟,停下来后自怜子艾地喟然叹息。当然,这些只是表象,木子美的真实目的显而易见:出名。

在写作这个圈子里,无论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只要有人知道你的名字,那么你就开始“成功”。有名才能有利,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书的销量专栏的稿费金额全赖于此。当今文人长于做秀,便是出于此种原因。有消息说木子美正预备出书,一些媒体也正在邀请木子美开专栏,如此时机如此作为,木子美的动机自然不言而喻。也许木子美将是下一个卫慧。

当然在网络上木子美没有提及这些原因。木子美只是一味地标榜自己的个性,摆出了这样的姿态:思想开明,行为另类的新生代女子。在日记中木子美有这样的段落:

“每次与好男好女聚会,我都郁闷无比……持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群体是如何相互鄙夷和挑衅。但在我的周围,在大多数时间里,好男好女是强势群体,并且他们相信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大多数好男好女其实都设想过淫乱的生活,但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主要区别是,他们让这样的“生活”保留在想像里,而不去经历它。”

“先锋”的木子美拿西方社会价值观作为攻击“好男好女”的借口,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真的如此么?原本推崇开放的西方国家近年来性道德观正在向传统回归,西方人的词典里,同样有“贞洁”一词,男女之间一旦确定关系后,也会忠于一人。否则乔丹的家事怎会成为丑闻,克林顿又为何险遭弹劾,即便在《廊桥遗梦》这部关于婚外恋的价值观,也同样表明西方人的性道德并非是木子美所宣扬的混乱。木子美在此有意无意的将开放与淫乱混为一谈,是为了告诉读者:我很前卫,却更合理。但在木子美的“合理”之中,我们却看不见全世界价值体系中都不可或缺的责任。

木子美另一极力宣扬的卖点是她的小资。小资并非是一个贬义词,小资也可以小资的很优雅,而木子美的小资却是颓废小资、糜烂小资。她对自己的生活做这样的评价:“我过着很自得的生活,有一份可以把自己弄得好像很忙的工作,工作之余又有非常人性化的爱好——做爱。”稍微传统一些的人们看到这样的“怡然自得”,真是瞠目结舌。

然而这样无节制的生活并不能给她带来快乐。木子美12岁开始喜欢异性,21岁成了被男友抛弃的堕胎女子,感情受过伤害,而今始终得不到爱情,她经常感到处境的孤绝。她说任何一个认识她的男人都不会爱上她。如果她需要爱,要比常人付出上百倍上千倍的努力。于是现在只能过着的是一种没有同感的生活,一种是自己全部支撑的生活。

在这里我们又谈到了木子美的第三个卖点:自伤自怜自恋自哀的情绪。过度敏感的城市人群往往会用这种无助的心情将自己欺骗,继而迷恋上她,成为精神的鸦片,沉寂在无谓的忧伤里不可自拔。

我们终于看清楚了木子美的三种武器了:伪先锋、烂小资、假敏感。这些蛊惑人心的味道夹杂在香烟的味道和华美的文字背后,成为木子美炫目的秀袍。

可惜木子美的“前卫、小资、敏感”在她高亢的喧哗声中多少有些走样,大部分读者依旧没有对此迷惑,以下是木子美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木子美:你和我做爱么?

读者:不!

木子美:那你为什么来看我的日记?

读者:不过是为了好玩。

这就是木子美炒作的成绩,她以自己为道具,耍了一场热闹的猴戏。(文/e时代周报 杨伟)

2012年11月24日星期六

Gmail IMAP的应用技巧

Google目前的Gmail已经支持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了,中文用户目前看不到,但只要将语言修改为英文后,就可以在界面上看到IMAP的选项,设置好客户端后,还可以将邮件语言修改回原来的中文。

目前支持POP3的免费信箱很多,但是几乎找不到支持IMAP的免费信箱,这主要是因为IMAP的特性导致的,因为IMAP会占用比POP3更多的服务器和带宽资源,务必导致服务器和带宽将要投入更多资源,因此目前IMAP几乎都是收费的服务,而Google得Gmail提供免费的IMAP之后,估计会对目前收费IMAP邮件服务造成严重打击。

Gmail IMAP的应用

相对于POP3来说,IMAP有什么好处呢?

POP3的原理是将邮件下载到本地,而IMAP则是将邮件保留在服务器上,客户端一直和服务器进行连接,客户端进行的操作(已读、删除等)会存储和同步到服务器上,因此IMAP更像一种C/S(客户端/服务器)应用。

IMAP信箱可以多个客户端一起访问,并且看到的是同样的邮件内容,所有客户端操作都会及时更新,这对于多人共同处理的信箱(例如技术支持信箱)非常有用。

IMAP更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将客户端的邮件上传到服务器上,我先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将OutLook Express和Hotmail邮件上传到Gmail信箱”,内容是如何将本地邮件上传到Gmail,方法是通过建立第三方IMAP信箱,然后通过POP3接收到Gmail,整个操作还是相当繁琐的。

现在Gmail支持IMAP后,本地邮件上传到Gmail就太简单了,一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我们直接在OutLook Express中就可以将本地邮件拖到Gmail信箱中,大家可以尽情将本地邮件都放到Gmail上了,对于拥有高达4.6GB空间的Gmail来说,再多的本地邮件也不怕的。

在Outlook Express中设置Gmail IMAP也很简单,设置的界面截图如下所示。

在Outlook Express中设置Gmail IMAP

在Outlook Express中设置Gmail IMAP

在Outlook Express中设置Gmail IMAP

更为详细的英文Gmail IMAP在Outlook Express中的设置方法请参见这里

Gmail安全更容易

据Gmail官方博客报道,Google在推出Gmail的时候就提供了https方式的登录,以保护用户的数据不被他人读取,银行和信用卡网站都是用https来保证用户的财务数据安全,通常情况下的Webmail服务都不支持https,但Gmail一开始就支持了https。

虽然https的方式能很好的保护用户登录Gmail时候的密码,但为什么Google不一致使用https呢?因为https的坏处是处理邮件速度较慢,占用客户端电脑的CPU资源用于解密和加密所有传输的数据,这就是Google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强制用户通过https访问Gmail。

但是如果用户对于安全关注的更多,那么现在Google推出的新功能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的使用https来保证用户的安全,在Gmail的设置选项中,进行如下图的设置,那么用户访问Gmail的时候会自动使用https的方式访问,即使用户使用的是http的地址,也会被重定向到https。

Gmail安全更容易

对于中国的用户来说,如果以前你曾经发生过Gmail无法访问的情况,那么强烈建议你设置自动使用https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轻松的绕过防火墙对Gmail的干扰,更为安全稳定的使用Gmail。

Gmail用户数年底或超Hotmail

据国外调研机构comScore数据显示,尽管Google推出Gmail服务仅仅四年,但已经成为继Yahoo Mail、AOL Mail和Microsoft Live Hotmail之后的美国第四大电子邮件服务。

comScore数据显示,Gmail用户去年增长了43%,达到2960万。相比之下,Yahoo Mail的用户仅增长11%,用户数量为9190万,排名首位。AOL邮件用户数量为4660万,位居第二。Windows Live Hotmail用户数量为4350万,下降了5%,排名第三。

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发展,Gmail的用户数很可能会在今年年底超过Hotmail,并在明年超过AOL,称为美国第二大电子邮件服务商。

从功能上讲,目前Gmail所提供的功能远远多于其他电子邮件服务,Gmail实验室的新功能也层出不穷,例如离线任务列表等功能,手机版Gmail发布了新版,还提供IMAP、POP3、转发等功能,上个星期Google还发布一项新服务允许Gmail用户通过Google Maps共享自己的地理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Hotmail前段时间开始测试提供免费POP3服务,微软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用户的大量减少,但这项POP3服务实际上有可能会加速用户从Hotmail转移到Gmail

魅族M8停产预示山寨企业危机四伏

前日,魅族老大凌晨3点半在其官方论坛发帖表示省知识产权局逼迫魅族在本月底停产停售M8,如若停售,旗下专卖店将难以维持运营。笔者的朋友买过魅族M8,对其赞不绝口,价格好,东西更好。就是这样好的产品面临被迫停产的命运,天理不公?

M8的危机折射的正是当下中国山寨企业的危机,在国内面临着大量知识产权诉讼,在海外遭到任意查封。很难想象,曾经我们为中国山寨产品竞争力之强而欢呼雀跃。以下,就这场危机谈谈我的肤浅看法。

一、大环境所致

中国出口强劲,全世界都妒忌,欧美强烈要求人民币提高汇率,我们都清楚国内能最赚钱的只剩下出口和房地产了,如果民营企业出口再遭到打击,那只能逼着大家去炒房。

出口其实不容易,欧洲有欧盟标准,美国有美国的标准,不能吃的玩具都有含铅量限制。同样,现在炒房成本不低,要收各种税,国内的企业家想赚钱很辛苦。

人民币汇率我们肯定不愿让步太多,欧美不肯,怎么办?找平衡,只能按他们的要求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保护他们的技术。

二、山寨也需水准

M8外观侵犯iPhone专利是一眼看的出的事实,里面的软件设计等等可能更多,据说魅族新一代M9不再高仿iPhone了,改成三星i9000,可能是认为韩国企业好吃豆腐吧。

如果还是不思进取,一味的玩高仿,风险很大,出口几乎不可能。

三、改改高调的作风

一家山寨公司,打出的旗帜“挑战苹果”,宣传的口号“iPhone国产终结者”。把人家苹果经理吓个半死,不禁拿来一看:哇!跟我们拉的屎没什么区别嘛。

早在德国CeBIT2008上闪亮登场时被查抄,说明苹果已经对魅族忍无可忍,只是当时发生在国外。

不过现在低调,为时已晚。其他山寨企业应该引以为戒。

四、在天朝做大企业如何不谈政治

这是现实,无奈的现实,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拿个手指把你碾死,你能有什么办法?没有实力的靠山,没背景怎么玩?

不只是企业,更惨事情多的是。

进入社会以来,理想和憧憬越来越飘渺,作为个人应该认清现实,做好打算,企业也是如此。

来源:闪电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手机LBS位置服务盘点

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指的是通过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用户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

在美国,Foursquare为代表的以用户主动签到(check-in)为核心的位置签到服务(Location Check-in Service)重新定义了位置服务的内涵,掀起了新一轮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热潮,即以位置签到为核心的垂直型位置签到服务企业快速涌现并迅速发展,国内社交网站和微博服务提供商也纷纷更新移动互联网产品,以下月光博客将对国内外较为知名的位置服务进行一些盘点。

位置签到服务

位置签到服务指类Foursquare的应用提供的位置签到及附加类服务,其业务以用户签到为核心,探索基于签到的增值服务,通过整合好友签到信息及周边地理位置情报,打造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的用户社交网络。

位置社交服务

Foursquare

Foursquare:著名LBS服务

Foursquare是知名的基于用户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用户可以向好友分享自己当前所在地理位置等信息。利用Foursquare服务,手机用户可签到(Checkin)某个地点,该地点可为任何一家饭店、好友家庭居住地或一家商店等等。相应签到过程非常迅速。用户完成签到过程后,Foursquare将根据用户签到时的位置,向用户返回该地点附近的其它信息。并通过Twitter、Facebook等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把自己的位置发布出去。

Foursquare网站在去年曾被屏蔽,但之后Foursquare采用SSL技术修正了这个问题,目前其Android和iPhone版都可以正常在国内使用。

Google Latitude

Google Latitude:谷歌的LBS服务

Google Latitude基于地图的一项服务,通过Google Latitude可以及时通过手机上报当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查看好友上报的所在位置,查看历史位置等。

Google的LBS应用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于2009年2月推出,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手机定位服务,可以在手机后台自动执行,每隔几分钟自动记录用户的地理位置,并可以在网页端查看,实乃居家旅行,跨省追捕的好工具。

街旁

街旁:流行的中文LBS服务

街旁是类似Foursquare的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街旁网来“签到”自己所处的地点,赢取徽章,成为地主,获取来自街旁合作伙伴的特殊优惠。

街旁支持同步国内各大社交网络(新浪微博、开心、人人和豆瓣),还支持照片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在拍照后用手机对照片进行LOMO、怀旧等特殊效果处理并上传,类似Instagram的功能,使得位置社交模式变得更加有趣。

新浪微领地

微领地:新浪的LBS签到服务

新浪今年推出LBS签到服务“微领地”,新浪微博用户可直接登录,支持签到和拍照,支持动态同步到新浪微博,融合了新浪微博、新浪娱乐、新浪生活等资源,预设了较全的地理位置信息,特色功能是可以跟踪一些娱乐明星。

网易也在去年推出了LBS签到服务“网易八方”,更早的“街旁”也是应用广泛的LBS服务,“微领地”的推出标志着新浪正式加入LBS大战,“微领地与微博的结合”将为新浪微博业务带来更多盈利可能。

网易八方

网易八方:网易的LBS服务

网易八方是网易低调推出的一款类Foursquare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提供签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签到获得积分、徽章和国王头衔等。网易八方提供同步功能,用户可以将动向同步到人人网、开心网、豆瓣、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

网易八方也支持手机拍照,支持探索周边所有信息,包括周边特惠、好友、贴士、趣事。

QQ游四方

QQ游四方:腾讯的LBS服务

QQ游四方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通过“签到”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和朋友分享心情和足迹。可以抢地盘、争积分、当地主、和朋友进行各种有趣的互动。

主要功能包括:定位、查看地图,随时随地知道当前的位置,并在地图上展示用户当前的位置;报到抢地盘当地主,通过报到,抢占身边的商店、餐馆、小区、办公楼等地点的地主;认识身边的新朋友,通过关注,最近访客等途径,可以认识到更多身边的朋友。

盛大切客

切客:盛大的位置服务

切客网是盛大网络旗下基于真实位置的社区产品,切客的主要功能有:附近,了解我周围有哪些吃喝玩乐的地方;签到,标记一下,告诉朋友用户在哪儿;关注,随时随地了解朋友的动态;游票,切客专属荣誉勋章,可以获得商家优惠;地主,抢地盘当地主。

冒泡

冒泡:LBS签到应用

冒泡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LBS签到应用,让用户与朋友分享位置、状态、活动、感受,并可以让用户与朋友展开很多有趣的互动。比如可以添加对某家餐馆的评论,告知所有好友某个商场的打折信息,或者一起相约出游。

位置游戏服务

位置游戏服务提供基于真实地理位置签到信息的游戏服务,鼓励用户实时签到赚取游戏经验及虚拟道具,提升游戏经验值和用户等级。

摩天轮

摩天轮:城市社交游戏

摩天轮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充满发现乐趣的城市地产社交游戏,在真实地理位置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一个开心的手机互动平台,用户可以买下自己熟悉的地方(比如母校、公园、城市地标等等),与好友一起享受地产买卖、偷租抢租的乐趣。

16Fun

16Fun:真实版LBS大富翁

16Fun(一路疯)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游戏。游戏中你可以通过虚拟报到、买卖房产、收房租、投资升级、升值地产等游戏方式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商家、热门地点、好友互动,简单的形容就是真实版的大富翁游戏。

16FUN把基于地址位置的服务重新包装一下,变成游戏的形式,把在现实地点签到包装成一个游戏的行为,在虚拟的世界里签到现实地点,涨经验值。16FUN社区交友游戏把传统游戏里的概念:经验,货币,升级,成就,玩家互动(保护,打斗),物品都搬进来了,现实当中的社会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在游戏里。

魔力城市

魔力城市:真实版大富翁

魔力城市是真实城市的手机大富翁,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买入真实城市中的真实店铺,对进入该店铺的玩家收取租金,还可以卖出获取差价。魔力城市中签到作为玩家赚钱的最简单方法。还可以在好友店铺中领取红包,还有魔力章魔力卡等更多赚钱方式。用户可以在魔力城市中记录自己的生活,结交新的朋友。

云上飘

云上飘:LBS手机社交游戏

云上飘是一款基于位置的手机社交游戏,提供签到功能和基于位置的社交分享和SNS功能,包括周边好友查询,留言,拍照等功能。

云上飘实现了基于位置的社交分享和SNS功能,包括周边好友查询,留言,拍照等功能;官方不定时提供更多基于云上飘的位置游戏和应用,如寻宝活动,购买房产等;用户/商家也可创建简单好玩的位置游戏,提供给不同用户互动,实现更多的时尚娱乐元素。

位置信息服务

位置信息服务主流模式为围绕用户签到展现本地生活信息,实现位置服务与用户工作生活的深度整合。通过签到获取商家优惠及折扣是位置信息服务的主流商业模式。

Google Places

Google Places:本地生活服务

Google Places(谷歌地方信息)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本地生活信息搜索和分享平台,可以方便地找到附近的餐馆、咖啡店、酒吧、自动取款机、加油站、酒店或其它景点,通过用户贡献和点评的方式让用户发现更多更好的本地商户。用户通过Google账户进行登录,就可以使用,并对各个商户进行评级和评估。

Google Places对于商家的评论信息是自动抓取大众点评口碑网等第三方网站,照片和视频来自Panoramio和YouTube等网站。

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Google Places集成于Google Maps应用之中,iPhone则是单独的应用,除了手机之外,Google Places还支持Web网站访问

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老牌的本地生活服务

大众点评是中国老牌的本地生活消费类网站,覆盖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30多个主要城市,首创了消费者点评模式,以餐饮为切入点,全面覆盖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活动优惠等城市消费领域。

大众点评除了可以通过电脑版网页访问,还提供了多个手机客户端访问,大众点评的手机应用提供GPS定位查找、签到、优惠券等功能,界面也更加美观和易操作。

口碑

口碑:淘宝旗下生活服务

口碑网是淘宝网旗下网站,是基于本地搜索的生活服务信息平台,致力于打造生活服务领域的电子商务品牌。网站涵盖餐饮娱乐、租房买房、工作、旅游 、交友、家政等黄页店铺和生活服务信息,为消费者提供评论分享、消费指南,是商家发布促销信息,进行口碑营销,实施电子商务的平台。

2007年大众点评网被口碑网针对其开发的“搬家”工具以及长达一个月的点评搬家行为激怒,引发行业内对互联网公平竞争的广泛讨论。

百度身边

百度身边:本地生活信息服务

百度身边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本地生活类产品,是以美食、购物、休闲娱乐、丽人、健身、酒店、便民等为主的本地生活信息搜索和分享平台,为用户提供优惠打折信息以及消费决策支持。

与现有多数点评类网站不同的是,“百度身边”借助了百度搜索技术,与搜索引擎结合得更加紧密,以及基于LBS的数据挖掘和处理技术,并且整合了百度旗下的地图、无线等资源优势。

QQ美食

QQ美食:本地生活信息服务

QQ美食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本地生活信息平台。提供商家搜索、用户点评、美食社区等服务。早先QQ美食是QQ空间的一个应用游戏,只能QQ空间用户访问,之后QQ美食发布了独立二级域名的网站,开通独立网站后,即可供所有用户访问。

QQ美食网站上支持的城市较少,目前只支持北京、广州和深圳,对于深圳的一些地区来看,QQ美食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商家数据不准,很多商家的位置是错误的。

总结

国内的LBS应用今年处于起步期,商业模式远未成熟,并且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会对LBS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同时,LBS是地图为基础的产业价值链,但产生的问题是,位置信息本身价值有限,商业模式还未成熟,用户难以从各类签到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如何挖掘LBS的应用空间和实际价值是目前LBS面临的普遍问题。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微软荣登“亚洲最受尊敬跨国公司”

据《华尔街日报》最近公布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微软谷歌分别获得“亚洲最受尊敬跨国公司”排行榜冠亚军。

微软此次已是连续12次获得“亚洲最受尊敬跨国企业”冠军,微软在“创新公司”子榜单中,从2006年的第八位跃升至第二位。在全部五个子榜单中,微软获得两个第一,分别是“长期愿景”和“财务信誉”。

在《华尔街日报》的亚洲读者调查中,谷歌在亚洲市场的表现也使其获得了大量认同。谷歌在“创新公司”子榜单中高居榜首,这是该公司第二次作为创新企业获得冠军称号。这一子榜单要求读者选择心目中提供最佳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客户服务最佳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亚洲最受尊敬跨国公司排行榜前20强:

1、微软

2、谷歌

3、丰田汽车

4、诺基亚

5、英特尔

6、宝马汽车

7、苹果

8、索尼

9、沃尔特·迪斯尼

10、IBM

11、本田汽车

12、耐克

13、佳能

14、惠普

15、可口可乐

16、三星电子

17、强生

18、雅虎

19、雀巢

20、3M

十大创新公司:

1、谷歌

2、微软

3、诺基亚

4、雅虎

5、索尼

6、耐克

7、苹果

8、任天堂

9、三星电子

10、eBay

五大长期愿景公司:

1、微软

2、谷歌

3、沃尔特·迪斯尼

4、丰田汽车

5、英特尔

五大质量管理公司:

1、佳能

2、宝马汽车

3、索尼

4、诺基亚

5、沃尔沃

五大最佳声誉公司:

1、宝马汽车

2、雀巢

3、IBM

4、苹果

5、沃尔特·迪斯尼

五大最佳财务信誉公司:

1、微软

2、花旗

3、汇丰

4、渣打

5、美国运通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百度的原罪—封杀Google的黑内幕

这是一篇2002年的文章,那一年对于搜索引擎界是重要的一年,因为自从那一年后,Google就再也“不好用”了,搜索的时候经常出现“本页无法访问”,然后就会暂时无法连接Google,Google的网页快照功能更被封锁至今仍然无法使用,无奈之中,人们只好选择了和Google“最象”的Baidu搜索引擎,然而,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事实是,国内封杀限制Google其实前后均由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幕后操作。

去年底回国了一次,跟几个圈内的朋友聊了聊,其中有百度的员工,虽然所得不多,但初步证实了我由来已久关于Google在国内被封是有公司在背后操作的猜测,非常巧的是新年后在硅谷接待了一位老同学一家,我这位老同学的先生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恰恰了解Google被封这个事,从他那里证实了国内搜索引擎公司百度(baidu.com)前前后后暗中操作Google被封及Google使用功能受限的一些传言。

我最早怀疑百度的理由非常简单:一是百度公司是Google被封唯一的受益者,Google被封之时,也刚好是国内主要门户更换搜索引擎服务商的时间段,这个事件后,门户网站视Google如洪水猛兽,网易、新浪、雅虎中国、搜狐这样的公司不得不选择了百度的产品,百度从中获利近两百万美元。二是百度作为国内搜索引擎界的知名公司,恐怕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Google,对于Google中有些什么有害信息,或者对Google的一些功能进行限制的技术实现手段上,百度是专家。整个Google事件,百度有动机,有条件。

根据我前后接触四五个与这件事有关的朋友的说法,大概整理出百度操作Google事件的经过:

2001年中,百度的一个副总即开始与政府有关部门谈Google中“有害信息”的问题,但当时百度接触的人级别比较低,百度的想法也只是想通过政府向使用Google的一些中文网站施加压力,另一方面有关官员也认为Google的服务器在国外,同时在国内影响不大,所以也只是根据百度的举报抽查过用Google服务的网易一两次,并没有什么大的风波。

2002年的时候百度最为害怕Goolge,因为这时传言Google的Founder将访华,Google也准备在年底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百度最大的客户新浪、搜狐也正在和Google接触,有在年内与百度的合同结束后换用Google的意向。面对这种情况,有点像是对百度宣判了死刑,所以百度开始变得疯狂,专门制定了一个针对Google的计划。

根据朋友的说法,从公司层面,百度分三类整理了Google含有所谓政治问题、宗教问题、情色问题的材料,每一类材料多达数百页A4纸,定期向有关部门提交,百度并提供数据证明中国网民经常在查找这些东西。虽然人们在使用Google时,可能不足几万分之一的情况是search这些“不良信息”,但由于百度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他们提供的数据却说明中国网民有多达近10个百分点的比例在经常搜索“不良信息”,这样的数据给政府有关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觉得Google中的“不良信息”对中国网民危害巨大。

从用户层面,百度也动用了非常多的人力和财力操作这个事,包括组织一些员工和兼职进行信函举报,即以用户身份给有关部门写信投诉Google“危害社会”,“危害中国互联网”,“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从我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所称,这一招是非常有效的,对最后有关部门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高层路线,经过一年的打基础,百度的CEO和VP开始能接触到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并适机的传递一些Google中众所周知的特别要害的“有害信息”情况,这也是后来Google被封时民间传言Google所含有特别要害的“有害信息”到达政府一定级别官员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9月,中国5600万网民的不幸,历时一年多的阴谋策划后,百度的计划得逞了,有关部门封杀了Google.虽然这一事件前前后后网上传言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的幕后操作,就不会有封杀全球最伟大的搜索引擎Google.Google假如进入中国市场,对百度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但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使得百度公司不仅逃过一劫,还能长治久安,并且当年就通过向本来可能是Google客户的Sohu、Sina、网易、中国雅虎卖自己的搜索引擎服务获利近两百万美元。

更为让人吃惊的是,据有人称,Google被封杀后,篡改GoogleDNS指向的人中即有百度。这一推测其实也很容易成立:虽然篡改DNS违反中国法律,但百度在当时特定情况下断定政府不会追查此事,所以在整死Google后还分Google的残骸,篡改DNS,把访问Google的用户引到百度网站,为了分散网民的注意,又把其它如北大天网、ENet等一些不相干的网站拉下水。其实有聪明的用户稍加分析就可以明白,中国提供搜索引擎的网站那么多,但Google被篡改的DNS后指向的网站为什么只有百度一个是真正概念上的搜索引擎呢?而没有比较知名的搜索网站sohu、sina、yahoo?

虽然Google被封杀已成昨日烟云,但今天的Google中文的使用仍然在国内受到很多网络技术的限制。在Google的Keywords、Cache、Spider等程序服务中,Google中文网站受到一套相当完善的技术限制,有朋友称,百度的几名核心程序员参与了这一套Google限制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支持。Google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搜索引擎的代名词时,只有中国不能真正的使用他,而这套技术的创意与提供,却正是中国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

因为一个公司的私利、中国5600万网民不能方便的得用互联网查询资料,因为一个公司的阴谋,整个中国互联网的信息利用向后退了一大步。我前后接触了几个与事件相关的人物,通过私下交流中获得一些信息,把事实与内幕记录下来,只是想澄清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让众人明白一个问题:是谁在为中国的搜索引擎服务做贡献,是谁在残害中国的搜索引擎服务。(文/Tubleaqis,来源:文学城)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