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如何对待恶意评论

Blog的评论系统本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系统,但是如果被滥用的话,却可以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

每个有点名气的Blogger几乎都会遇到恶意评论甚至是人身攻击,但如何对待处理,就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比较著名的案例是新浪博客的韩白之争。白烨是五十年代人,而韩寒是八十年代出生,争论起因是白烨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了《“80后”的现状与未来》,在该文中,白烨对“80后”作家的创作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而白烨没想到的是,“80后”的代表人物韩寒马上作出了回应——同样也是在新浪名人博客上,韩寒以一篇《文坛是个屁》对白烨进行攻击。白烨很快也在博客上作出了回应,认为韩寒用脏话骂人,已不是文学批评,涉嫌到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而韩寒亦在博客上发文称白烨“不知所云”。两者一来一往,白烨无法面对网络上对自己的“恶语”攻击,因此关闭了他在新浪网上的博客,从而成为新浪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

显然,这个五十年代的人对于目前的网络文化是陌生的,对于八十年代后的这种网络风格显得不知所措,因此只好采用回避的方式,退出网络,实际上是宣告自身的失败。

网络上的恶意评论和人身攻击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人身攻击的绝大多数只有一个驱动力,那就是嫉妒。嫉妒的根源是无能和狭隘,是一种自闭式心态,攻击者大多没有太多知识和思想,却能做到见谁咬谁,逮谁骂谁,有理要骂,没理也要骂,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要骂名人。

尽管热衷人身攻击的人总是冠冕堂皇地打着评论的幌子,但是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穿人身攻击者意图不在评论而在攻击,它们故意从文章出发(少数赤裸裸地离开文章一开始就指向人身),终点确是文章的作者。它们的手法多半是似真似假,故意混淆视听;断章取义,恶意歪曲文章意思,误导未曾仔细阅读的读者,企图制造共鸣。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肆意谩骂。

很多人会对这种状况不知所措,有的采取回避的鸵鸟政策,有的则和攻击者对骂,但是,如果这样的事情不是再网络上发生,而是在现实中发生,难道对此的选择还会产生类似的疑问吗?

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果有一天,忽然有个陌生人闯入你的家里,对你大声谩骂和侮辱,那么你会怎么做?假装没听见?和这个不速之客对骂?不!正确的做法是将他踢出去。

网络世界既然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就应遵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道德规则。比如香港翡翠台就经常播放一个公益广告,讲的是讨论的时候应该就事论事,要对事不对人,并试图以别人的观点来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他人配合,共同将事情做好。那么在网络上,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呢?

有一种理论叫做“破窗效应”。说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更加恶劣的犯罪行为就会大量滋生和繁荣,最后变得完全不可收拾。

对于恶意评论留言如果不好好处理的话,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将一个原本良好的讨论环境恶化为充斥者攻击的环境,给大量其他访客造成困扰和反感。因此,我认为对于人身攻击的恶意评论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将其删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