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人,到底是什么?
人究竟是“理性的生物”,还是“社会动物”,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即人的本质)是“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智,能思维”,还是“人会制造使用工具,会劳动”。人性主要表现在“人的理性”,还是“人的阶级性”?
的确,西方人性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有巨大差别的,但两者也有相同点,即都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辨证统一,不同之处在于西方人本主义认为思想关系(包括道德、法律、情感等等)是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物质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是最重要的。而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于是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毛泽东对这个结论产生了可悲的误解,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最终导致了悲惨的失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此同时,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西方世界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正进行地如火如荼。
事实上,阶级斗争或许在社会动乱(革命)时期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在和平发展时期,阶级斗争的作用便很难自圆其说了。战争和革命总是短暂的,而和平和、发展确是长期的。自古至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是依靠阶级斗争来实现的,而恰恰相反的是,阶级斗争无论在苏联,东欧还是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扮演着破坏和阻碍经济发展的角色。它严重制约了苏联和东欧的发展并最终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崩溃。中国也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幸运的是中国最后果断地放弃了阶级斗争,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系,从而奇迹般地从一片废墟之中站了起来。
科学主义也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可以改变人性、社会,可以带来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正是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等技术革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和主要动力,才使西方世界在战后短短五十年时间就将东方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中国的传统道德是“性善学说”,认为人性是人的社会道德属性,即“仁义礼智”。人是感性与理性,肉体于灵魂的统一体。肉体是卑贱的,理性是崇高的,因而要“舍生取义”。通过教育和科学知识可以唤醒人的善良天性,即人类所共有的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人道、正义、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主义者却认为以上人性学说在理论上是极端错误的,实践上带有极大的阶级欺骗性。然而事实却一次而又一次地嘲弄了他们。实际上,这种理论与孔孟的儒家哲学相结合,带来了东方世界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的经济繁荣,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也带来了西方工业国二战后的飞速发展,实践又一次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我们,却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下去了。
我们是否应该以“道德、法律、博爱”来代替“阶级斗争”?以“自我奋斗精神”来代替“牺牲自我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共产主义的道德应该是什么呢?共产主义的道德是否符合商业道德,或者只是理想社会的一种空想而已呢?商业道德所要求的是人人平等,等价交换,自由竞争。而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显然不符合以上的要求。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目的”而且“人是最高的目的”,要求尊重人和关心人,如果把人当做实现某一个目的的手段,那就是践踏人的价值,是毁灭人性。而马克思主义却恰恰认为人作为手段不仅仅是道德的,而且是天经地义的。这便是在价值观上两者的尖锐对立。
以过于理想化而不合乎实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要求国民,从实践上讲很难行的通,相反却有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并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上的不公正和社会上的对立情绪。处在水生火热中的人民是不能容忍官僚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穷奢极欲的。空洞无物的大口号绝不可能造就奉公守法的好官员。
虽然共产主义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但官员们的行为举止很难令人相信他们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西方人本主义的人生目的是使自己生活得更好,这种朴素简单的人生哲学却被大多数人接受,世上谁不想使自己生活的更好呢?而这却被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利己主义。
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人生就是不断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奋斗,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进取型的风格是典型西方文明的表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人,人民永远是反抗剥削和压迫的生力军,一切压迫人民的恶势力都必将象飞蛾扑火那样走向必然的灭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