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是什么,这是个问题。答案A:问答网站B:Quora中国版。于是,两个常见的热点问题随之而来:1.知乎跟百度知道的区别?2.抄袭的辩论,或者说相比Quora,知乎做了哪些创新?
一、知乎是什么?
这种热点似乎并不值得探讨,问题应该回归源问题:知乎是什么?就笔者个人的感知,还有答案C:
知乎是一个加重了原微博输出权重的变种微博。
跟微博一样,信息传递同样基于关注体系+关键字搜索,并且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一样有转发,评论,@,#话题#,还有私信。只不过这里所谓的“信息”及功能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不太一样,其中最最最大的区别是,信息被明确拆分成了问与答两种类型,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地位不对等。
简简单单一句词:“知乎是什么?”在知乎,它是个问题,如果它出现在另一个问题的下面,它也算个答案,而在新浪它就是条微博。问,还是答,本质跟微博没有区别,你觉得不同,仅仅只是因为官方是这么暗示的。如果世上先有知乎后有微博,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微博是一个模糊了问答界限的变种知乎,一条微博的本质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的答案。
但是在这个变种里,问与答确实还是从形变延伸到了质变的,在微博的模式里,虽然有转发和原微薄的形式区别,但实际上,转发的地位等同微博,最后在搜索框里搜索关键字,两者的地位一样,完全根据时间来排序。在知乎,答案并不能被搜索。把“问题”、“答案”当成两类略有不同的微博形态,说加重了原微博输出权重,指是加重了问题的中心地位,或者说降低了答案的搜索地位。
研究这个看起来可能没什么用,但也许有用。确定一个准确的参照系,利于分析。首先这是个二八结构,不利于普通用户,在百度知道,小孩子也能提问,但在知乎,门槛很高,加之由于用户基数低,没有稀释作用,相互吹捧这类圈子影响更突出,俺也提不了问。微博以2为引擎,牵引长尾8,知乎的影响力来源同样得益于此,相似的,装逼装高端的运营胜过一切,得让人觉得没在新浪混那叫幼稚,没进知乎就不算高端。
毫无疑问的是,正因为信息结构由简单的一被拆分成了提问和回答两部分,门槛被提得更高了,与专业性定位双生而来的是,其包容性也大大降低了,局限性大大增强了。《老子》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微博海纳百川式的定位、同样的核心影响力来源,同样的信息传播结构,意味着知乎未来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大微博的态度,笔者一直怀疑,在知乎足够强大到成为一个生态之前,只要微博插足,知乎就会是历史,相反,百度的威胁不大。
用户需要的不是知乎,而是知乎背后的东西
之前看到过两个基于用户立场的需求疑问:
1.有问题,为什么不上微博问,而上知乎?
2.你为什么要去知乎回答问题而不是其他?
原因如下:
A.定位明确。人力资源的长尾之所以一直不能开发,因为信息过载,学习成本过高。“明确”这个词汇的价值在于通过指定范围来降低信息过滤的成本,从而提升效率,在不乏高质量的问答里,确实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没广告营销,这跟从出生就被视为营销圣地的微博那是天壤地别,今天的微博真的,拉黑掉了一大堆星座啊冷笑话啊经典啊之类的,信息还是没法看啊。
B.解除了评论限制。微博固有的140字,为信息容量和流转速度牺牲了发挥空间,当观点简洁极致时,说者成本低,听者理解匹配的成本却大。
C.至于为什么要去知乎而不是去其他地方比如“者也”回答问题。这是个运营问题。知乎稀少的邀请码和关注度塑造了某种情景,就像很多人去了新浪不愿意去腾讯一样,跟预期的自我实现有关,也跟自我表现时希望输出的那部分对象的浓度有关。
在用户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更多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在给与答案的过程中,更多只是增加一个更有效表现自我获得认同的秀场而已,在门槛奇高的情况下,你回答正不正确一点都不重要,你有机会回答本身已经产生优越感了。这些用户需求视角映射到微博上,至少存在两个重要推论:
A.用户需要更多有门槛的秀场来反衬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他们的作用就跟有没有被加V一样蛊惑人心,它提示新浪,未来围绕微博诞生的所有新产品,千万不要因人愤慨,而“顺应”民心开放给所有人,从一开始你就要无情的让用户死心:它将永不开放!
B.所有变种类产品一定要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来做,不能直接导入已有的关系链,对用户时间分配形成实质性竞争关系,但对于特定的用户,微博可以作为一个分布式入口,以此来加重微博帐号的核心地位,这跟QQ把空间养大是一个道理。
从这上面,英明如你想必也看出来了,新浪微博整个一模一样的场地,只面向V和永远的邀请码,强化话题领域的声望,知乎就离over不远了。
二、知乎应该是什么?
武侠里有一种无上心法叫九阴真经,至阴至柔,练之可纵横天下,在过去的日子里,单向关注这一神功可谓至阴至柔,独步天下,挑动整个武林,威胁着盟主腾讯的地位。为了应对这一江湖后起之秀,稳固宝座,盟主唯一的选择便是跟着修炼九阴真经,不至于与神功无缘。只是,传说世间还有另一种至刚至阳的心法名叫九阳真经,明教教主张无忌曾因缘修炼成功,天下无敌,可惜后来失传了。
但是,武林却流传有一种说法,据说修炼该无上心法的关键要诀是气血逆行。
1、问答和微博的本质相反
思维的惯性,让后来者沿着quora的基本框架大同小异的发散下去,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最大的问题并不出在细节差异上,而是出在原始基础上。
“我”认识马化腾,但他却不需要认识“我”,这种规则的本质是由内而外的辐射逻辑,马化腾存在了,才有了被关注、被交互的结果,“我”才有了去关注、转发、评论的行为,值得关注的人的存在是核心驱动力。
如前篇所述,知乎继承了微博的关注体系,但问答的本质并非如此,而是一种钓鱼逻辑,问题存在了,才有了答案的寻求,有了答案的诞生,才有了人与人交互这个结果。这个过程中,关注人并非原始目标,解决问题才是,“我”首先需要的是答案,只要答案正确,而谁的答案并不重要。
在前篇里,由于作者基于同样的影响力来源,基于同样的信息传播路径,得出了一个结论“微博是一个变种知乎”,并在这个结论基础上发散。只是该文立场本末倒置,知乎是什么其实毫无意义,知乎应该是什么,才有指引意义。
此前周鸿祎“愤慨”鄙视知乎圈一帮子所谓的高端用户自产自销,看似没理解知乎的苦衷,但某夜梦里意外惊觉这种批评是对的,因为真的背离了问答的初衷,真正的问答网站应该是现有问答平台的颠覆者才对,而不是微博的变种,它存在的必要性是可以解决提问者的需求,而不是回答者。
2、百度知道的流量比贴吧大
现在,是时候为前篇致歉并纠正的时候了,百度知道的流量比贴吧大,所以有理由怀疑,社交问答平台的前景不下于微博。杀死知乎,重新塑造一个神奇的问答新世界,未来,一定会有一个更强大的平台诞生……
下面是一个气血逆行的知乎版本,主要表现在:
A:只有问题信息流(提的问题+关注的问题)。
必须基于问题立场,而不是相反!
除非关注问题本身,否则,无论谁给出的答案都不在主页信息流里出现,即答案信息流不存在,但可在问题信息流里显示得到的回答数量+关注者数量(可附加文字)。
问题分原提问和关注提问,类似一条微博的属性,关注一个问题对应转发的性质,回答数量对应评论性质。
B:当“你”提交一个问题,你的问题并不是作为个人动态显示给你的粉丝,而是反向提交给你所关注的人,所谓气血逆行,指的就是这个信息流向。这一基本规则逆转,基于一个很现实的极限假设,你关注了马化腾,一个16岁的初中生又关注了你,那么,概率上能解决你困惑的是马化腾这个老江湖而不是那个初中生,除非他是韩寒。如果关注算45°仰视,那么有问题问老师更符合现实,是—45°俯身向学生提问不还是个媒体定位?
当然,知乎在岔路口走了另一条路,它认为,如果把韩寒们、类韩寒们,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来,把—45°降成—5°,把整体素质方差降下来,概率上一样能提升问答质量。只是这样以来,注定是一个小众世界,永远不开放把酷耍到头是最优解。
事实上,知乎始终控制奇高的门槛为人诟病,确实并非装逼,而是被逼。只因quora想当然的错误继承了twitter,知乎又继承了quora的错误,选择了向下传递问题信息,才面临了两难抉择,或者牺牲质量交换数量,否则耐着性子慢慢来。
佛说因果循环,万事皆果皆有因,果然是,选择什么样的开始注定了什么样的结局。
3、改革任何时候都不会毁灭人类
为什么不逆转过来?
因为气血逆行看似会带来一个毁灭性的后果,走火入魔,金庸说的。由于输出渠道自己设定,不需要对粉丝负责,也许粉丝数无需过千,逆流而上的问题信息流便会湮灭一切,供求严重失衡,于是平衡被拖垮。如果你的百万粉丝都向你提问,那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粉丝是人人喜欢的,但在这种规则下,粉丝越多,毁灭越大。
但是,如果逻辑走到这里就结束判定循环的话,是不对的。
如果根基问题A严重,解决A问题必然导致B问题,正确的逻辑不是放弃解决A问题,而是先解决A问题,然后用C方法,解决由此产生的B问题,再不行用D方案来应对解决B问题导致的C问题,除非绝对没有D方案,否则不能判定A问题无法解决。(当然,类似北韩这种国家从头到尾都是前者逻辑,因为要维持C,所以不能用B方案,因为不能用B方案,所以不该解决A.)
4、输出的控制
接下来引入一系列条件控制:
由于关注变成了选择输出对象,首先解除生化危机。
A:控制关注上限(不妨设1000人),所有人的原始求助范围合理,至于在哪里画这个圈是你个人选择。这里存在一个自然调节作用,如果你是马化腾,你关注的那1000人有100人关注了你的问题,而他们关注的人里平均又有100人关注了,那么最理想情况下经过第二次扩散这个问题就能达到1万关注,(请注意,关注一个问题等同转发)且不说这一万人参与者是否踊跃回答,就冲这么多人关注,就能激励想要获得认同的人去表现,对于一个寻求答案而不是发布新闻的人来说,能得到的答案仔细看够N天了,1000人的原始输出,对名家看似输出空间很小,但其实是个错觉,因为影响力天然摆在那里,隐性不平衡会自然调解……
切换视角,从问题输出转到输入。
这里存在一个关注极不均衡的问题,随着用户总数飙升,当100万人关注方舟子,提交给他的问题就会淹没他的主页,作为一个高端用户,被80万大学生崇拜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事,但如果要去浏览这么多低质量、重复、没有新意的提问,只怕是唐骏都会毫不犹豫归隐田园了。但是不要紧,山人自有妙计。
B:问题信息流的输出端生成基于一种概率输出规则。判定条件如下:if相互关注,than 100%输出,else,输出概率=期待指数E*调节系数K,「期待指数E=(提问者的粉丝数/回答者的粉丝数)*(提问者的设定输出人数/关注上限)」。如此,在K值=1的情况下,当一个只有50个粉丝的的用户提问题,他关注了有50万粉丝的马化腾,该问题马化腾能看到的概率只有0.01%,看到后搭理他的概率大概也只1%,有效概率几乎是百万分之一,除非你直接去评论他的问题或者@,否则骚扰不到他。
在这个控制规则下,人们很快会逐步回归现实,相互都瞧得上才是王道,而明白盲目追星是无意义的,解决不了问题,名星们也会随之逆转过来,明白这首先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明白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跟付出和热情有关,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虚名。
但是严重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个好的问答平台不是一个二八平台,否则,就像微博上80%的长尾用户更愿意用QQ沟通那样,80%的用户有问题只会向百度知道提问。下面继续切换视角,解决一个粉丝为0的用户的提问需求。
C:引入用户标签,比如“产品”、“技术”、“宗教”、“C语言”,诸如此类。如果一个新问题被添加进“宗教”这个分类,系统将随机选择有这个标签的用户的mix(100,1%)名作为输出对象。当用户基数不够的时候取小值,当用户基数大的时候最多100个输出,意思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同时不能猛如虎。为这些“幸运用户”之中的热情者赋予功勋值,另想办法让这个值有金融意义,借鉴知道问问的悬赏得分规则,加分提高问题输出概率是一个消化出口。
除此之外还是存在严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封闭性造成的话题衰减问题和问题定向需求。
D:进一步修正关注1000人这个核心控制器。
1、 允许树形分组,假如你关注了80%的互联网从业者,一个法律问题不需要骚扰所有的关注者,问关注的那10个法律工作者就可以了,这也是B里面期待指数公式后半部分的用意,定向输出对象越少,概率当越大才对。
2、 控制1000人中相互关注的上限比率,不得高于300人(这个数字大致是一个人现实交际的能力范围,也比较接近于twitter22%相互关注的说法,跟1000一样,可根据你更好的理解调整,理论上是宏观调控器)。如此,既更多的降低天然衰减,也可降低问题信息流规模,毕竟就回答者立场,乐于助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个过程中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满足社交需求才是人们更希望的。
5、重申
社交问答网站存在的价值必要性, 是可以解决提问者的需求,而不是回答者。尽管用户兼有双重身份,但何者为基何者为楼是千秋大事,把“问答”这个大众概念而不是“高端”这个小众概念做到极致,知乎可以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而往后的格局变迁有1%在下文简解,你也可以把你的答案先写在手心,试试看小人所见是否略同。
三、无觅灭世篇
上文中里,你大概看出来了,那模型称之为反微博更贴切,不错,相当正确,仔细去看,反了一堆东西:用户关系反了传播方向反了粉丝处于中心位置了,木V了大牌们走下神坛了文化变了,封闭转开放了小众转大众了,向内衰减变成向外发散了,关键是,重心从答转到问了。
它完全具备成为一个渗透到互联网基础网页的开放平台的潜质,微博在做能做的事情,它统统都能实现,关键是,它不需要笼罩在微博的阴影下了。
想象一下,明年这个时候,你在月光博客阅读文章,某段不太明白,然后划一段文字,愤怒点击一个知乎按钮,向本人责难:“你妹的替知乎写得什么软文,是帮还是害呀?”
既是一个评论,也是一个问题。
这难道不是很有趣的事吗?本人会正儿八经回答你:
“当然是帮呀。当未来的方向清晰,强势的门庭世家确实会毫不犹豫的挥军开拔那个地方,只是两点之间,直线未必最短,小人们唯一能做的事是测出一条必经之路,判断路上有哪些关隘,提前占领掉。依个人直觉来看,今天的知乎微博也未必杀得死了,因为知乎无V,让凡人成为V光闪闪的神,让神走下神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问答的世界里,你少拿那个V来吓唬我。”
信息的细分
需要对一个信息单元仔细分类:
1. 主体信息<body>。
2. 附属信息,包括<头信息>或者说父信息,及子信息。
3. 由外而内的反馈信息。
一篇博客、一条微博、网页、新闻、图片、视频,有没有标明作者的等等都是主信息,以“我”为中心,辐射给读者。而附属信息分别以标题、#话题#、标签及备注、跳转链接为父类、子类代表。而反馈信息,最显著的代表是评论、回复,其次是评价。
此外还有种介乎中间态的相关,其代表是编辑推荐、无觅的推荐,本站或外站的相关内容。
转发功能的诞生算是第一次突破了这个现象,当你执行评论这类增加附属信息的操作时,同时把它转化为另一则信息中心的主信息,那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无觅的困境和变化
在没有“同时转发”这个选项之前,即使是点评类网站里,评论行为始终是从属地位,换而言之,评论本身这个行为没有给评论者带来一个落地的根,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根,故而很难被沉淀。(到腾讯微博上看一看,无附加转发的比率超级大,这是从属地位和主体地位受欢迎程度天壤地别的证据)
过去在《微博变种与RSS变种》里提到过无觅。各位读者今天想必也不太陌生了,无觅的插件覆盖了很多独立博客,如果没有竞争对手遏制,他也许未来无处不在。
为什么这么多网站加入呢?很简单,因为它的推荐机制有一定的发散作用,直接绕过编辑推荐,把结果交给客观规则而不是人的主观否定。并且突破了稳定甚至有衰减的关注体系,所谓推广,就是打破既有平衡,让优质网站受更多关注,让垃圾站点被更多的替代,有效与否,在内功质量,当然那些低成本的垃圾推广行为要除外。
但是在当时,个人也提到了一个否定性忧郁,因为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进化是从信息缺失到信息过载发展,突破关注体系降低了确定性,当更多读者来了又走了,自身不能控制一个平衡,无觅对于网站的推广价值前景堪忧,为了维持,会依赖运营带来的外力输入,这个关系里,看似对网站的推广价值是它的卖点,但最终而言读者的需求才是决定趋势的因,对网站的推广价值是结果。
因为缺乏沉淀读者的足够向心力,无觅成为一个独立平台很难。
但是当时没有看到其后的变化。
在这之后,无觅的插件做了一些持续的改进,一开始好像只有“你可能还喜欢”这个本站推荐,后来似乎了多了一排,应该是外站内容推荐,再后来多了一个喜欢按钮,而现在变成了把内站推荐封在一个推荐按钮,与喜欢这个按钮排在上面,下面你可能还喜欢的那个推荐貌似有一部分是外站内容推荐。
这个设计改动过程虽然简单,但花了很大心思,是针对自身问题的优化方案。最初的时候,站内推荐是个内循环,本身不存在发散价值,跟任何博客系统的推荐没太大不同,对网站而言,接受这么个插件的价值是无觅网站上的推荐,但上面再次提到了,不能自我平衡,留住注册用户是个大问题,所以需要外站内容推荐这个无需用户注册的输出口,有点联盟交换的意思。而无觅的喜欢按钮本身并不带来输入输出,但其简单易用性既可能关联到了推荐算法,同时跟推荐按钮摆一起,加之图标赏心悦目,能产生一定引导,在培养用户习惯上有很大意义,非常的人性,这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改良实则非常一大步。
通过上面对信息的细分,朝着尽可能的替换附属信息这个方向,朝着破解从属地位的方向,朝着给自己补一个实心内核的方向,看上去未来无觅还会有一些可能的变化、潜力:
A. 喜欢这个按钮附在社交网络里,威力巨大(由于目前无觅的网站内核很弱,该潜力完全没出来)。
B. 下一个可能会被添加的按钮可能是标签按钮。(一个根据时间排序,甚至不需要中心的新闻贴吧)
C. 下一个可能致力于替代的是评论区域(if无觅给了评论者一个根)。
如果推荐算法里时效性能更加突出、发散能力更强的话……补上一个中心,无觅可能成为一个开放、终端分散的新闻平台。
无觅的真正潜力并不局限于独立博客,应该注意到的是,他的插件直接镶入到了网页,那是互联网无处不在的基本终端形态,基于算法来推荐信息,尤其是基于(标签)关键字的搜索输出,依稀沾了浓缩版搜索平台的特征,还有那个喜欢按钮,跟传说中Google那个+1似有相通的地方。
唯一遗憾的是,对用户而言,无觅缺根,外强中干。
问答之战的战略要地
虽然无觅平台内部漂浮无根,是个制约性短板,但它的插件与大量网站相融,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系统,并且可以变得更加优良。它本身不足以成就一个平台,但其潜力,其所占据的资源,如果加上气血逆行的知乎呢?
回到信息的传播方向上,气血逆行的知乎,天然有发散的意义,如果像微博一样渗透到网页终端,把评论行为提问化,既破解了反馈信息的从属地位,也为网站方带来发散作用,并且逻辑上,所有的反馈信息都可以被覆盖:
评论(提问)、评价(赞同、表示感谢、没有意义)、相关推荐(类型、来源、作者)。
对比无觅,两者惊人相似,把评论当成问题发散,喜欢按钮对应于赞同、表示感谢、没有意义,推荐话题跟推荐文章是完全相同的道理,其次是知乎基于话题分类,事实上存在一个基于关键字的搜索输出口,跟无觅可以覆盖的关键字输入端恰好成对,最关键的是,知乎是一个社交关系内核,这恰恰是无觅的短板。
基于以上,可以结论的是,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产品极有可能殊途同归,当两者进化到某种阶段必有一生死战,哪天知乎或者其他问答平台气血逆行成了一个大众网站了,推一相同插件,无觅就要被替代了。
反过来,在这之前的乱世纷争里,谁先收购、合作或者杀死无觅,会占据非常有利的媒体位置,足以挟广大独立博客的影响力以抗门户。
一个缺根,一个只有内核,刚好优劣互补,内外循环打通,天下可定1%,至于其他各类贴身近战、强攻固守的99%,实超出了本人所能参详的范围。
自古破而后立,期间凶险,知乎是选择厮杀一个开放平台潜质的全新世界,还是死守一个高端社区潜质的产品,只在一念之间,将来的历史自有分晓。
来源:越石父投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